淳熙五年(1178)春,他在臨安任大理寺少卿。夏秋之際,再出為湖北轉運副使。
淳熙六年,他由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再知潭州(長沙),兼湖南安撫使。
淳熙十一年(1184),辛棄疾由湖南移任江西安撫使。
淳熙十二年(1185),辛棄疾在江西安撫使任內,約於秋冬間被劾落職。
淳熙十三年開始,他閑居江西上饒之帶湖。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辛棄疾由上饒家居起複為福建提點刑獄。
紹熙四年(1193),辛棄疾被光宗召見,遷大理寺少卿(據辛啟泰、梁啟超《辛棄疾年譜》,辛曾兩任大理寺少卿。另有學者認為這一次是任太府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任職期間,他撙節開支,設置備安庫,積錢五十萬貫,準備購糧存儲,招募強勇,建立一支新軍。
紹熙五年(1194),台臣王藺舉劾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閩王殿。”於是罷歸。
慶元四年(1198),他主管武夷山衝觀,並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
寧宗嘉泰四年(1204),在浙江安撫使任上的辛棄疾被宋寧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謨閣待製提舉、提舉衝觀”。不久,差知鎮江府。
寧宗開禧元年(1205)三月,在鎮江知府任上的辛棄疾,以薦人不當,降朝散大夫。六月,改知隆興府。七月初,尚未至新任,因臣僚劾其“好色貪財,淫刑聚斂”,於是罷職歸鉛山。
開禧二年(1206)春,朝命辛棄疾知紹興府,兼兩浙東路安撫使,辛辭免。十二月,進龍圖閣待製,知江陵府,詔令赴京奏事。
開禧三年(1207),辛棄疾到京師奏對,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他力請辭免,遂罷。繼之被複朝請大夫、朝議大夫。八月,歸居鉛山,不久染病。九月,朝廷除他樞密院都承旨,令速赴行在奏事。他未受命,上奏乞致仕。九月十日,卒於家,葬鉛山縣南十五裏之陽原山中。
二
作為南宋頗具政治軍事才能的一代英傑,辛棄疾以其詞作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辛棄疾詞,前人研究頗多,對他的詞總體上也曾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切割分析,諸如:抒發愛國思想與戰鬥豪情壯誌之作,表達深沉的壯誌未酬的憂憤之作,以及登臨懷古、流連詩酒、嘯傲溪山、描繪田園風物之作等,但從總體上講,我讚成楊海明先生對辛詞獨特個性的解讀,即辛詞在大多數場合都“充滿著一股幾乎無處不有的‘生氣’”。楊海明先生說:“這股‘生氣’,若從其內在本質而言,就是一種不肯向現實環境屈服的‘狂放精神’;而其表現形式,便是‘以氣入詞’。辛詞的抒情,便主要是在抒寫或表現這種‘狂放精神’;辛詞的抒情,也就不同於傳統詞的‘以情入詞’,而在此同時又挾帶了‘氣勢’入詞。”(楊海明《唐宋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因而造成了辛詞所表現出的獨特的狂放精神和以氣入詞的主調。
淳熙五年(1178)春,他在臨安任大理寺少卿。夏秋之際,再出為湖北轉運副使。
淳熙六年,他由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再知潭州(長沙),兼湖南安撫使。
淳熙十一年(1184),辛棄疾由湖南移任江西安撫使。
淳熙十二年(1185),辛棄疾在江西安撫使任內,約於秋冬間被劾落職。
淳熙十三年開始,他閑居江西上饒之帶湖。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辛棄疾由上饒家居起複為福建提點刑獄。
紹熙四年(1193),辛棄疾被光宗召見,遷大理寺少卿(據辛啟泰、梁啟超《辛棄疾年譜》,辛曾兩任大理寺少卿。另有學者認為這一次是任太府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任職期間,他撙節開支,設置備安庫,積錢五十萬貫,準備購糧存儲,招募強勇,建立一支新軍。
紹熙五年(1194),台臣王藺舉劾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閩王殿。”於是罷歸。
慶元四年(1198),他主管武夷山衝觀,並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
寧宗嘉泰四年(1204),在浙江安撫使任上的辛棄疾被宋寧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謨閣待製提舉、提舉衝觀”。不久,差知鎮江府。
寧宗開禧元年(1205)三月,在鎮江知府任上的辛棄疾,以薦人不當,降朝散大夫。六月,改知隆興府。七月初,尚未至新任,因臣僚劾其“好色貪財,淫刑聚斂”,於是罷職歸鉛山。
開禧二年(1206)春,朝命辛棄疾知紹興府,兼兩浙東路安撫使,辛辭免。十二月,進龍圖閣待製,知江陵府,詔令赴京奏事。
開禧三年(1207),辛棄疾到京師奏對,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他力請辭免,遂罷。繼之被複朝請大夫、朝議大夫。八月,歸居鉛山,不久染病。九月,朝廷除他樞密院都承旨,令速赴行在奏事。他未受命,上奏乞致仕。九月十日,卒於家,葬鉛山縣南十五裏之陽原山中。
二
作為南宋頗具政治軍事才能的一代英傑,辛棄疾以其詞作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辛棄疾詞,前人研究頗多,對他的詞總體上也曾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切割分析,諸如:抒發愛國思想與戰鬥豪情壯誌之作,表達深沉的壯誌未酬的憂憤之作,以及登臨懷古、流連詩酒、嘯傲溪山、描繪田園風物之作等,但從總體上講,我讚成楊海明先生對辛詞獨特個性的解讀,即辛詞在大多數場合都“充滿著一股幾乎無處不有的‘生氣’”。楊海明先生說:“這股‘生氣’,若從其內在本質而言,就是一種不肯向現實環境屈服的‘狂放精神’;而其表現形式,便是‘以氣入詞’。辛詞的抒情,便主要是在抒寫或表現這種‘狂放精神’;辛詞的抒情,也就不同於傳統詞的‘以情入詞’,而在此同時又挾帶了‘氣勢’入詞。”(楊海明《唐宋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因而造成了辛詞所表現出的獨特的狂放精神和以氣入詞的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