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附錄中之諸篇序跋文,皆自張晉《豔雪堂詩集》中擇出,多為張晉的親朋好友所撰,詳略不一,角度有別,詳述了張晉的生平事跡以及在當時的影響力,讀者可藉此獲取更多相關信息,茲不贅述。
四、因本次整理所用之校勘底本與各參校本在文字上差異不大或不明顯,它們隻是在作品選擇上存在某種區別,或同中有異,或異中有同,故本書未列校記一項。
五、因校勘底本及各參校本字跡多存有漫漶之處,難以識辨,加之本人對篆、隸、草、俗字體的變化,並不十分明了,某些字難以深考,未能推求作者的本意,不免參雜自己的主觀臆斷。
通過本次點校整理工作,我們再一次體會到古籍整理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點校者應具備相當的學養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方可勝任這項工作。本次點校《張晉詩集》,尤其是點校其中的古體詩,對我們平時忽略的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挑戰,有刺激,也有樂趣。詩歌用語的凝練和跳躍性,固然給我們帶來了獨特美妙的審美享受,但在點校整理時,卻給我們帶來解讀上的困惑。尤其是對於一些內涵深刻的詠史詩,如果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不能“知人論世”,那麼,讀起來,就會感到晦澀難辨,不知所雲。張晉的《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以詩論史,堪稱明代曆史的濃縮,如果我們缺乏對作品所涉及的人事的深刻理解,即便是以近體詩的形式展現,我們所能做到的也隻是憑借近體詩在格律上的要求,不費力地整齊劃一地予以標點,但這隻能算作所謂“照貓畫虎”,而對作者的用心則全然不顧。如果作者是以古體詩的麵貌呈現,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往往會因學識的貧乏而感到窘迫,會因難以正確領會各篇旨意而無法斷句,這是何等的尷尬!為此,我們常常停筆轉而尋找有助於理解詩句的相關史料,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感到一種別樣的充實與滿足,從而也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
此外,就詩體形式而言,《張晉詩集》中古體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我們除運用訓詁知識外,還結合一定的音韻知識,方求得合理的判斷。可以說,我們在點校過程中不敢怠慢,用力也算勤奮。盡管如此,可疑之處尚存,疏忽誤謬難免。
草草數言,隨感而發,不足為訓。
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董再琴
2010年10月於山西大學42樓寓所
三、本書附錄中之諸篇序跋文,皆自張晉《豔雪堂詩集》中擇出,多為張晉的親朋好友所撰,詳略不一,角度有別,詳述了張晉的生平事跡以及在當時的影響力,讀者可藉此獲取更多相關信息,茲不贅述。
四、因本次整理所用之校勘底本與各參校本在文字上差異不大或不明顯,它們隻是在作品選擇上存在某種區別,或同中有異,或異中有同,故本書未列校記一項。
五、因校勘底本及各參校本字跡多存有漫漶之處,難以識辨,加之本人對篆、隸、草、俗字體的變化,並不十分明了,某些字難以深考,未能推求作者的本意,不免參雜自己的主觀臆斷。
通過本次點校整理工作,我們再一次體會到古籍整理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點校者應具備相當的學養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方可勝任這項工作。本次點校《張晉詩集》,尤其是點校其中的古體詩,對我們平時忽略的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挑戰,有刺激,也有樂趣。詩歌用語的凝練和跳躍性,固然給我們帶來了獨特美妙的審美享受,但在點校整理時,卻給我們帶來解讀上的困惑。尤其是對於一些內涵深刻的詠史詩,如果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不能“知人論世”,那麼,讀起來,就會感到晦澀難辨,不知所雲。張晉的《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以詩論史,堪稱明代曆史的濃縮,如果我們缺乏對作品所涉及的人事的深刻理解,即便是以近體詩的形式展現,我們所能做到的也隻是憑借近體詩在格律上的要求,不費力地整齊劃一地予以標點,但這隻能算作所謂“照貓畫虎”,而對作者的用心則全然不顧。如果作者是以古體詩的麵貌呈現,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往往會因學識的貧乏而感到窘迫,會因難以正確領會各篇旨意而無法斷句,這是何等的尷尬!為此,我們常常停筆轉而尋找有助於理解詩句的相關史料,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感到一種別樣的充實與滿足,從而也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
此外,就詩體形式而言,《張晉詩集》中古體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我們除運用訓詁知識外,還結合一定的音韻知識,方求得合理的判斷。可以說,我們在點校過程中不敢怠慢,用力也算勤奮。盡管如此,可疑之處尚存,疏忽誤謬難免。
草草數言,隨感而發,不足為訓。
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董再琴
2010年10月於山西大學42樓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