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附錄(1 / 3)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四十六歲

移居山東冠氏縣。七月,遊濟南。作《學東坡移居》、《泛舟大明湖》等。

蒙古太宗八年丙申(1236),四十七歲

居冠氏,作《遊泰山》等。

蒙古太宗九年丁酉(1237),四十八歲

歸忻州。冬還冠氏。作《遊黃華山》等。

蒙古太宗十年戊戌(1238),四十九歲

夏,至東平。秋,攜家歸鄉。作《出東平》等。

蒙古太宗十一年己亥(1239),五十歲

夏,歸忻州,居讀書山。作《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等。

蒙古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五十一歲

家居,作《九日讀書山》等。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醜(1241),五十二歲

北遊雁門、應州、渾源等地。作《雁門道中書所見》等。

蒙古乃馬真後元年壬寅(1242),五十三歲

家居秀容。作《感興》等。

蒙古乃馬真後二年癸卯(1243),五十四歲

秋,應耶律鑄之邀,赴燕京。冬,歸忻州。作《出都二首》等。

蒙古乃馬真後三年甲辰(1244),五十五歲

秋,至燕京。歸途中遊洛陽。作《洛陽》等。

蒙古乃馬真後四年己巳(1245),五十六歲

遷母墓歸秀容。至曲阜謁孔廟。作《曲阜紀行》等。

蒙古定宗元年丙午(1246),五十七歲

回秀容。患足痿症。作《喬千戶挽詩》等。

蒙古定宗二年丁未(1247),五十八歲

家居秀容。作《送邦彥北行》等。

蒙古定宗三年戊申(1248),五十九歲

夏,遊河北。作《示程孫四首》等。

蒙古海迷失後元年己酉(1249),六十歲

夏,至真定。作《自題中州集後》等。

蒙古海迷失後二年庚戌(1250),六十一歲

往張柔處觀金實錄。作《陶然亭詩序》等。

蒙古憲宗元年辛亥(1251),六十二歲

赴太原、真定、順天。作《辛亥寒食》等。

蒙古憲宗二年壬子(1252),六十三歲

居真定獲鹿。作《壬子寒食》等。

蒙古憲宗三年癸醜(1253),六十四歲

應聘赴東平。作《贈別孫德謙》等。

蒙古憲宗四年甲寅(1254),六十五歲

夏六月,遊五台山。作《台山雜吟》等。

蒙古憲宗五年乙卯(1255),六十六歲

《中州集》刊印。遊汴京。作《乙卯端四日感懷》等。

蒙古憲宗六年丙辰(1256),六十七歲

居獲鹿寓所。作《題許汾陽詩後》等。

蒙古憲宗七年丁巳(1257),六十八歲

九月,卒於河北獲鹿。郝經料理歸葬於秀容。作《張村杏花》等。

元好問著作主要版本

元好問集

詩集,明汲古閣本。

元遺山先生集

清光緒七年讀書山房刻本,包括詩文四十卷,詞和小說各四卷,年譜三種,考證三卷,附錄、補載各一卷。

元遺山詩集箋注

清施國祁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四十六歲

移居山東冠氏縣。七月,遊濟南。作《學東坡移居》、《泛舟大明湖》等。

蒙古太宗八年丙申(1236),四十七歲

居冠氏,作《遊泰山》等。

蒙古太宗九年丁酉(1237),四十八歲

歸忻州。冬還冠氏。作《遊黃華山》等。

蒙古太宗十年戊戌(1238),四十九歲

夏,至東平。秋,攜家歸鄉。作《出東平》等。

蒙古太宗十一年己亥(1239),五十歲

夏,歸忻州,居讀書山。作《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等。

蒙古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五十一歲

家居,作《九日讀書山》等。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醜(1241),五十二歲

北遊雁門、應州、渾源等地。作《雁門道中書所見》等。

蒙古乃馬真後元年壬寅(1242),五十三歲

家居秀容。作《感興》等。

蒙古乃馬真後二年癸卯(1243),五十四歲

秋,應耶律鑄之邀,赴燕京。冬,歸忻州。作《出都二首》等。

蒙古乃馬真後三年甲辰(1244),五十五歲

秋,至燕京。歸途中遊洛陽。作《洛陽》等。

蒙古乃馬真後四年己巳(1245),五十六歲

遷母墓歸秀容。至曲阜謁孔廟。作《曲阜紀行》等。

蒙古定宗元年丙午(1246),五十七歲

回秀容。患足痿症。作《喬千戶挽詩》等。

蒙古定宗二年丁未(1247),五十八歲

家居秀容。作《送邦彥北行》等。

蒙古定宗三年戊申(1248),五十九歲

夏,遊河北。作《示程孫四首》等。

蒙古海迷失後元年己酉(1249),六十歲

夏,至真定。作《自題中州集後》等。

蒙古海迷失後二年庚戌(1250),六十一歲

往張柔處觀金實錄。作《陶然亭詩序》等。

蒙古憲宗元年辛亥(1251),六十二歲

赴太原、真定、順天。作《辛亥寒食》等。

蒙古憲宗二年壬子(1252),六十三歲

居真定獲鹿。作《壬子寒食》等。

蒙古憲宗三年癸醜(1253),六十四歲

應聘赴東平。作《贈別孫德謙》等。

蒙古憲宗四年甲寅(1254),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