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3)

32—43歲,是為官和創作豐收的階段。32歲登進士第。35歲應宏詞科,權國史院編修官。37歲除鎮平令。38歲任內鄉令。42歲任南陽令,遷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43歲任左司都事。元好問在為官期間和金亡前後所寫的“喪亂詩”,蒿目時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慷慨悲歌,真摯動人,代表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確實可以與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所寫的詩歌比美,而在其批判力度上,比杜甫有過之無不及。

元好問任地方官期間,善政卓著。《河南通誌》和《內鄉通考》都說他“勞撫流亡,邊境寧謐”,“善政尤著,吏民懷之”,“循吏也,不當徒以詩人目之”。《新修鎮平縣誌》更具體地說,元好問任鎮平縣令期間,“律己守法,政平訟理。暇時則赴勸農,形跡脫略,如家人父子。每歲開征,不事科擾,民競勸樂輸無愆期。”“以德化民,政聲翕然。”《新修南陽縣誌》稱元好問“為中州南陽令,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帥府令廉,鎮撫甚有威惠。”

第三個時期有25年(1233—1257)。1232年元好問43歲時,在朝中任左司都事。這時,金哀宗已經出逃,崔立叛降,蒙兵入京。元好問在生死存亡之際,向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進言,寫了《寄中書耶律公書》。這一驚世駭俗之舉,是有關他一生名節的重大公案,而實際上卻正是他高瞻遠矚、見識卓越超群的鐵證,是他挽救中原文化的一大貢獻。緊接著,元好問就隨百官一起被蒙兵解送聊城(今山東省聊城縣)羈管。《寄中書耶律公書》寫於1233年4月22日,信中向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推薦了文士54人,請求保護、任用。希望耶律楚材使這些文士“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之,分處之”。不久,這些文士果然大多被任用,促進了蒙古貴族文明化,保存和傳揚了中原先進文化,以至在忽必烈時代以儒學治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與元好問向耶律楚材進言的同時,耶律楚材建議廢屠城之製,使避兵於汴京的140萬戶百姓皆得保全。可見,在行仁政、倡儒道這一根本原則方麵,元好問與以“禮樂中原”為榮的耶律楚材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那種囿於宗姓邦國之見,以“境外之交”責備元好問的論者,與“橫身於利害相磨之場而莫之避”、以挽救天下斯文為己任的元好問相比,其差別何止以道裏計。

1235年,元好問46歲時,獲得自由,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省冠縣),得到縣令趙天錫的資助。於是大力提倡儒學,與趙複、楊宏道、曹之謙、段克己、段成己等著名文士交遊、唱和,頗有影響。1236年,蒙古統治者即下令修複孔子廟,並設立編修所、經籍所。1237年,首開科舉。元好問於此年寫了《外家別業上梁文》,對劉祁以崔立碑文誣陷自己之事作了沉痛的申辯。

32—43歲,是為官和創作豐收的階段。32歲登進士第。35歲應宏詞科,權國史院編修官。37歲除鎮平令。38歲任內鄉令。42歲任南陽令,遷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43歲任左司都事。元好問在為官期間和金亡前後所寫的“喪亂詩”,蒿目時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慷慨悲歌,真摯動人,代表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確實可以與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所寫的詩歌比美,而在其批判力度上,比杜甫有過之無不及。

元好問任地方官期間,善政卓著。《河南通誌》和《內鄉通考》都說他“勞撫流亡,邊境寧謐”,“善政尤著,吏民懷之”,“循吏也,不當徒以詩人目之”。《新修鎮平縣誌》更具體地說,元好問任鎮平縣令期間,“律己守法,政平訟理。暇時則赴勸農,形跡脫略,如家人父子。每歲開征,不事科擾,民競勸樂輸無愆期。”“以德化民,政聲翕然。”《新修南陽縣誌》稱元好問“為中州南陽令,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帥府令廉,鎮撫甚有威惠。”

第三個時期有25年(1233—1257)。1232年元好問43歲時,在朝中任左司都事。這時,金哀宗已經出逃,崔立叛降,蒙兵入京。元好問在生死存亡之際,向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進言,寫了《寄中書耶律公書》。這一驚世駭俗之舉,是有關他一生名節的重大公案,而實際上卻正是他高瞻遠矚、見識卓越超群的鐵證,是他挽救中原文化的一大貢獻。緊接著,元好問就隨百官一起被蒙兵解送聊城(今山東省聊城縣)羈管。《寄中書耶律公書》寫於1233年4月22日,信中向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推薦了文士54人,請求保護、任用。希望耶律楚材使這些文士“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之,分處之”。不久,這些文士果然大多被任用,促進了蒙古貴族文明化,保存和傳揚了中原先進文化,以至在忽必烈時代以儒學治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與元好問向耶律楚材進言的同時,耶律楚材建議廢屠城之製,使避兵於汴京的140萬戶百姓皆得保全。可見,在行仁政、倡儒道這一根本原則方麵,元好問與以“禮樂中原”為榮的耶律楚材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那種囿於宗姓邦國之見,以“境外之交”責備元好問的論者,與“橫身於利害相磨之場而莫之避”、以挽救天下斯文為己任的元好問相比,其差別何止以道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