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短板,補足自己短處(2 / 2)

要全麵解決以上的偏科問題,建議針對所偏學科進行一次係統“診斷和手術”:

“診斷”部分:分析自己偏科的實際原因,包括以上各個方麵,做到心中有數,方向明確;同時,最好在對學科各個部分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上,將偏科問題細化,這個工作可以請家長或學科老師協助完成。

“手術”部分:結合偏科原因和診斷結果,以及自身的學習類型,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修複計劃。這包括:時間分配、任務清單、方法調整、效果評價等,這其中的任務清單最好將所偏學科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具體的任務。另外,方法部分也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和嚐試,例如:數理化——題型總結和出題法結合;英語語文——寫作為導向的複習方法;史地政生——分層分類法等等。

當然,在弱科上多花點時間,同時也要講方法,多掌握基礎知識、基礎題型,不要把眼睛盯在高分上,每個學生每一科的成績肯定會有差距,關鍵是不要把差距拉得過大,對於特別不感興趣的學科,最好的方法還是從基礎抓起,要找到自己的知識薄弱點,多花點精力。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可以用“三步法”幫助孩子查漏補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短板”,年齡越小時解決薄弱環節,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提高得越快,並能樹立學習信心。

1.“診斷”清楚,才好治療

每學期開始,家長可以看一看孩子的課本,了解一下即將學習的單元知識,在頭腦中有一個基本框架。然後通過每天老師批改的作業和單元測查,及時了解孩子學得最好的是什麼,最差的是什麼,找到“短板”所在,這樣才能對症下藥。特別是低、中年級,這個工作主要靠大人幫孩子做。到了高年級,孩子如果學會了“自我診斷”,必定好處多多。

2.對症下藥,及時補缺

針對孩子的薄弱環節,具體分析,找到切實有效的方法進行重點輔導。

就以計算為例。不少家長有這樣的感觸:孩子學得不錯,可是作業或考試的準確率不高,考試成績少有滿分的記錄,低年級學生不是把“56”抄成“65”,就是把小數點弄錯了位。

因為孩子不以為然,考試時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的情況屢見不鮮。特別是,這種現象持續到中、高年級,計算的錯誤成倍猛長,孩子麵對一堆鮮紅的“×”,開始抱怨:“計算枯燥無味,討厭做計算題。”

如何減少孩子的低級計算錯誤,逐步提高計算正確率,保護好孩子計算的興趣呢?這就需要家長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