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為什麼要“最後一次集結”(1 / 2)

在“最後一次集結”活動中,香港記者、日本記者向我提問。我回答了三個問題。

首先,我給七七事變下個定義:今天是七七事變70周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日子。因為這個日子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的開始,同時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另外的一層意義,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的爆發點;七七事變的最後一層含義,是日本軍國主義走向滅亡的開端。

其次,我總結了中國人民為什麼關心抗戰曆史:1931年到1945年,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民眾死傷3500萬人。不管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還是七七事變,還是南京大屠殺,這些話題對中國人來說都是沉重的。中國政府提倡“以史為鑒,麵向未來”,不光是對自己國民的啟示,也是對其他國家民眾的提示。

第三,我總結了組織“二十九軍老兵時隔70年,再一次在盧溝橋上集結”的意義。七七事變已經過去70年了。今天去了盧溝橋的九位老兵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研究戰爭史離不開三個要素:人證、物證和口述史。今天來的這九個老兵都能回憶起70年前在七七事變當中所經曆的戰役和戰況。這對於我們研究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國家屈辱的曆史,和英勇反抗侵略者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十分難得的資料。我個人認為,他們的這種精神,在今天仍然應該得到發揚光大。

當時,在盧溝橋上“最後一次集結”的二十九軍老兵有:

崔金品、趙金典、馬步先、李鴻斌、張可宗、孫敬生、趙新立、吳江平、沈甸之。

到我寫作此文時,張可宗、趙新立、吳江平、沈甸之四位老先生仍健在。

2007年7月6日,二十九軍老兵集合在盧溝橋賓館內演練。

老兵們演練的是:稍息、立正、報數、自我介紹。

老兵們在盧溝橋賓館內演練的最後一項:振臂高呼口號:

“為國家犧牲的軍人萬歲!抗日戰爭勝利萬歲!中華民族萬歲!”

想起無數倒在侵華日軍槍彈下的戰友,老兵們老淚縱橫!

2007年7月7日中午,“最後一次集結”活動結束,但昨晚他們演練的最後一項卻並沒有實施。老兵們深感遺憾,因為他們又一次想起了70年前共同浴血奮戰過的戰友。

我認為,浩瀚的抗日戰爭巨著的最後篇章,就是以寫實的筆法記錄戰爭親曆者的心路曆程、悲歡離合、生死離別、警世恒言的。隨著戰爭親曆者的自然離去,這部抗戰巨著就合上了最後的篇章。下一部關於戰爭的巨著什麼時候打開扉頁,不得而知。我們人類社會,正是伴隨著戰爭的腳步走到今天的。

順便說一句,我的寫作風格受原侵華日軍鬼子兵的影響很多。他們從來不說“中國政府軍怎麼樣,八路軍怎麼樣”,在他們眼中,都是曾經的對手和敵人。所以,在我采訪記錄中,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忽略了老兵們曾經的身份。在我眼裏,他們都是民族英雄。

在“最後一次集結”活動中,香港記者、日本記者向我提問。我回答了三個問題。

首先,我給七七事變下個定義:今天是七七事變70周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日子。因為這個日子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的開始,同時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另外的一層意義,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的爆發點;七七事變的最後一層含義,是日本軍國主義走向滅亡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