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親子的吸引力是以充分尊重孩子為前提的,隻有尊重他們,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親子”產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緒,而在這種情緒之下的孩子便是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教育上,千萬不要再沿用“棍棒下麵出孝子”的舊觀念了。對於每顆幼小的心靈,微妙的體貼、多多的稱讚、耐心的傾聽與關注……每個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下麵的六個“親子”作為,請你對照自己,如果哪一項沒有做到,一定要不上這一課。
1孩子也有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在人格上始終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得到尊重的權利。請你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你的孩子。若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打擊和摧殘,自卑感很容易滋生,性格也會變得古怪任性,難以教育。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它是一種要求得到別人尊重的情感。卡耐基先生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尊重。孩子雖小,但也有較強的自尊心。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們。相比較成人來說,孩子的心理更為脆弱,且極易受到損傷,非常需要家長的保護和尊重。成人尊重他們,就使其產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緒,這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狀態。相反,若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打擊和摧殘,自卑感很容易滋生,性格也會變得古怪任性,難以教育。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下午,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後獨自到一片樹林裏玩耍。因為玩的很開心,孩子沒有注意到時間。慢慢的,天黑了,這個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很害怕,擔心樹林裏會有狼、老虎之類的野獸,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有回家,就沿著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後來在這片樹林裏,父親借著天空微弱的夜色,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並跑到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還吹起了孩子熟悉的口哨。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我在這片樹林裏呢?”爸爸是這樣回答的:“我是出來散步的啊,沒想到會在這裏碰到你。”父子二人高興地回家了。父親沒有責備孩子,而且十分巧妙地保住了孩子的自尊心。據說後來這個孩子長大後考入了軍官學校,畢業後成了一名作戰勇敢的將領。
現實生活中,能像這位父親那麼注意保護孩子自尊的父母實在是很少,而不尊重孩子、不注意維護孩子自尊心的事卻是司空見慣。孩子把東西灑落或者打碎,就會說你怎麼這麼笨;孩子考試沒考好,也說孩子沒用;在公共場合孩子表現不好,也指責孩子給自己丟臉。久而久之,完全可以好好塑造的孩子,卻在家長的指責和埋怨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以致內向懦弱,甚至性格扭曲。
想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糾正自己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其實這樣的行為有很多,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是不可取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眾批評孩子。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在眾人麵前屢屢“造次”,顯得沒有“家教”,家長就感覺很傷自尊,經常會大聲嗬斥孩子。傳統上我們覺得這是合理並正常的行為。殊不知,這一舉動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在眾人麵前維護好自己的形象,也有自己小小的自尊。父母可以試著用眼神、手勢等進行暗示;也可以冷處理,選擇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等事情過後再找孩子談;還可以把他帶到避開人的地方問明原因再進行教育。
拿別人的優點和孩子的缺點相比較。這也是發生在家長身上很經常地情況。“你看人家XX,身上多幹淨,你再看看你,髒兮兮的。”“隔壁的xx每次考試都得第一,你什麼時候能像人家一樣,給媽媽爭爭氣。”也許有人會質疑,和優秀的孩子比較不是會更加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嗎?其實不然。孩子從小就有比較的心理。這樣做不但無法達到讓孩子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留下“我不如他”的自卑陰影。對攻擊性較強、逆反心理強烈的孩子,這樣做可能會激起其反抗的行為;對性格溫和的孩子來說,則會在心中留下陰影,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家長如果想很好地激勵孩子,可以拿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他自己的以前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今天吃飯很快啊,吃的還很幹淨,真不錯!”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也就更加有自信,並越來越注意自己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