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月牙河區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改革派和反對派短兵相接的日子裏,《古城日報》連篇累牘地發表了高晗采寫的月牙河區農村改革紀實《大潮湧起浪千層》,這是一篇係列報道月牙河區農村改革的紀實性文章。在《古城日報》刊發這組係列報道最後一篇時,同時,配發了署名“特約評論員”的評論。文章的標題是《不換思想就換人》,文章說:月牙河區農村改革的情況讓我們看到,當前,全地區農村改革,正在全麵推進,不斷深入,呈現出一派喜人的大好局麵。在這場改革中,廣大幹部順應改革潮流,順應人民群眾的意願,大膽領導、積極參與改革,是形成這種局麵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為他們的膽識和魄力拍手叫好。
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少數同誌,他們由於長期受“左”的思想幹擾和影響,對這場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認識不足,他們或抱殘守缺,裹足不前;或等待觀望,按兵不動;或極力反對,百般阻擾。由於他們錯誤的認識,導致了錯誤的行動,影響和阻擾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可是,這些同誌孰不知,曆史的車輪不會倒轉,改革的大潮不可阻擋,他們的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的。一切逆曆史潮流而動的人,必將被曆史所拋棄。因此,我們在這裏要向這些同誌斷喝一聲:不換思想就換人。一切阻擾改革發展的人,請你靠邊站。
這篇僅僅幾百字的短文,在古城大地再一次造成了強烈的衝擊波。人們紛紛猜測,這個特約評論員肯定就是地委書記高原。
就在褚紅衛離開紅旗公社,到地委黨校去學習的第三天,辜有為在金銀灘大隊召開了全公社八個大隊支部書記會議。會議地點就選在春滿新建的那三間大瓦屋裏。辜有為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參加會議的人們,對於農村改革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好處,有更加實在更加切身的感受。
當前來參加會議的大隊支書們,走進金銀灘,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春滿家,剛剛建成的嶄新的磚瓦房,像鶴立雞群一樣,屹立在灣子裏那七零八落的茅草房中間,給人一種氣派、富庶的感覺。同時,還有十八戶圍的磚窯,像炮樓群一樣,分布在灣子的各個角落。支書們看了無不咂舌稱讚:改革真的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是的,像金銀灘這樣的瀕湖地區,過去長期是十種九淹的地方,老百姓一年到頭總是為吃飯發愁,哪有閑錢去建房呢?所以,長期以來,人們都是居住在簡陋的茅草棚內,建瓦房人們連想都不敢想。
今天的會議開得別開生麵,辜有為開宗明義地講了今天會議的主題,然後,請老隊長趙二爹給各位與會者講述了金銀灘偷偷搞大包幹的經過、做法和體會。
趙二爹詳細地介紹了金銀灘搞大包幹的過程,最後說:“如果大家要問有什麼體會的話,我想大家都看到了這些新起的房,新圍的磚窯,它最能說明問題,人們餓著肚子是不會幹這些事情的。我們金銀灘人現在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啞巴吃蜂蜜——甜得說不出話來。”
聽了趙二爹的介紹,蓮花湖的支部書記龍超凡說:“搞大包幹,群眾是擁護的,我們這些當基層幹部的也曉得比搞集體那種大呼隆強多少倍,可就是擔心分田到戶以後,國家和集體的將來怎麼收得起來?”
趙二爹說:“這個不用擔心,老百姓心裏都明白買賣當行,種田交糧千古一理。再說,我們事先有約,交清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沒得哪個扯皮的。”
“到底有沒有賴著不交的呢?”牯牛灘的支部書記陳良超接著問。
“我們金銀灘六十九戶,也就一戶,這就是祥德。分給他一畝八分地,一年下來連口糧都撈不回,他自然也就沒有交的。”正在提壺續水的春滿插話說。
說到祥德,大家都笑了起來,這叫祥德交公糧——不做指望。
笑過之後,荷塘大隊支書老唐接著問:“這也算是個問題呀!那到底怎麼解決呢?”
趙二爹答:“這個問題我們早就考慮到了。在分責任田時,我們先預留了二十畝地,作為機動地。在分攤公糧、提留時沒有算入內。這二十畝地,我們承包給家裏勞力多,種田水平高的農戶,他們交的承包費,專門用來解決兩戶五保戶的供養和處理像祥德這種情況。”
老唐又問:“那其他人沒有意見嗎?”
春滿說:“這都是事先扯清白了的,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唄!”
大家又是一陣笑聲:像祥德這樣的人,哪一天不吃救濟他就活不了啦!
最後,辜有為問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盡管提。”
蓮花湖大隊的龍超凡說:“我們早就想搞,老百姓更是要求搞,可就是公社黨委不讓搞,我們就不敢搞。如果說今天這個會後公社黨委不再阻擾我們的話,我們就放開手腳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