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保健按摩的概念與簡史
一、保健按摩的概念
1.按摩
按摩,又稱推拿。按摩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血氣形誌篇》)此外,還有“按蹺”(《素問·異法方宜論》)、“矯摩”(《靈樞·病傳》)、“案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等別名。按摩是指運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位,以各種不同的特定技巧及技能在體表特定部位進行操作,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中國醫學史表明,中華民族是人類社會中最早運用手法技能這一古老的醫療保健方法來防治疾病的。據載,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按摩術就已傳入日本、法國,對現代西方按摩術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古埃及、羅馬、波斯、希臘、印度等國家均有不少有關按摩的文字記載。
2.保健
保健古代稱為養生。養生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素問·靈蘭秘典論》)也就是根據人類活動規律,采取相應方法,達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目的。現代保健的概念,是注意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延長壽命。中醫學曆來主張“防患於未然”。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所謂“治未病”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防發三個方麵。從廣義上講,所有養生保健方法都是以健身、防病、益壽為目的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疾病和早衰的產生取決於人體自身的正氣盛衰。未病先防,有利於扶正抗邪,保持機體處於健康狀態;既病防變,即對已經發生的疾病,應掌握其發生和發展規律,早期明確診斷,及時處理,以防止與阻斷其發展和傳變;病後防發,可促使疾病及早康複,以免複發。可見未病主動防患,已病積極防變,病後及時防發,就是中醫學“治未病”這一指導思想的充分體現。未病先防的指導思想是中醫理論體係的重要內容,它開辟了後世預防醫學的先河。重視養生保健,提高人們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是目前醫學科學和社會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
3.保健按摩
應用於未病防患、已病防變和病後防發的按摩醫學技能,稱為保健按摩。也就是說,保健按摩是運用按摩手法,達到健身防病,消除疲勞,促進疾病康複,提高生存質量,延年益壽目的的專業技能。專門研究與論述保健按摩基本理論、手法技能和實踐應用的學科,稱為保健按摩學。保健按摩學是中醫推拿學新興的分支學科,也是中醫養生保健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健按摩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依據,注重手法技能的內涵功力,剛柔相濟,在手法操作過程中將點、線、麵、體結合在一起,強調經絡學說的指導作用,“以氣行手,以手調氣”。通過規範、有效的手法刺激體表的特定部位、經絡或腧穴,形成氣和力的傳遞效應與運轉機製。按照中醫整體觀念,注重統籌全身,突出局部,因人而施,因部位而異,通過動靜結合、內外相應、身心共養,促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肌膚濡潤、筋骨柔順、髒腑充實、精神充沛,維持陰陽動態平衡。也就是說,保健按摩是從總體上調整機體生理功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