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季養生,未病先防糖尿病(1 / 3)

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在炎熱的夏季裏,乏力、食欲缺乏、容易出汗、頭暈、心煩、昏昏欲睡、中暑、腹瀉等症狀常常困擾了很多人。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做到神清氣和,切忌脾氣火暴。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則自然涼。

炎夏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食物,避免上火。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有效預防胃腸道疾病。

居室宜清涼,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夏季作息,由於白晝較其他季節長,適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和工作後,可能有疲勞之感,需要午休做適當的補償。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最好在一小時以內。午睡時不要在有穿堂風經過的地方睡,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午睡時最好脫掉外衣,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腹部受寒。另外,飯後不要立即躺臥,應稍稍活動一下,以利於飲食消化。

中醫認為陰陽互為根本,互相化生。夏季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時節,若養生不利,損傷了人體的陽氣,日久必會禍及其陰,導致陰陽俱虛,使五髒柔弱,導致消渴病的發生。

秋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是說秋季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秋氣內應於肺,情緒容易抑鬱。秋季的起居亦應隨陽氣的收斂重新調整睡眠、著裝。人應意念清靜,安寧開朗。由於夜長白天短,最好是能早些起床,做一些健身活動,這對健康十分有益。

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淒涼、垂暮之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誌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在炎熱的夏季裏,乏力、食欲缺乏、容易出汗、頭暈、心煩、昏昏欲睡、中暑、腹瀉等症狀常常困擾了很多人。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做到神清氣和,切忌脾氣火暴。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則自然涼。

炎夏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食物,避免上火。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有效預防胃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