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彙聚層,采用MSTP技術可保證對傳統TDM業務的支持,同時優化數據業務的傳送,提高帶寬利用率。利用MSTP的L2交換和彙聚功能,可節省彙聚層節點的業務端口,降低網絡成本。當前TDM業務仍占主要地位,而且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在業務需求以TDM業務為主時,新建城域傳輸網的彙聚層以采用MSTP為宜。若已建的SDH網絡還有較多的剩餘容量,能滿足今後TDM業務發展的需求,而新增的業務主要以IP數據業務為主時,則可考慮采用RPR技術組網。
而在與IP網的組網關係上,傾向於采用彙聚層IP城域網和城域傳輸網分別組網的方式,IP網節點獨立於傳輸網節點。
接入層是技術最豐富、對成本最敏感的區域。接入層采用MSTP可以替代部分數據網絡設備,降低網絡成本。對於IP業務流量占主導的區域,可采用RPR組網,以實現數據業務接入能力優化。在接入層,城域傳輸網應能提供豐富的業務接口,以最大限度滿足IP業務的接入和承載,有利於節省網絡投資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局部區域仍可采用光纖直連方式。對於與IP網的組網,應綜合考慮技術成熟性和網絡經濟性,根據實際需求,可采用多種不同的技術方案實現經濟和靈活的業務接口。
4.構建寬帶城域光傳送網的技術手段簡介
目前構建寬帶城域光傳送網采用的技術手段有很多種,但總體上有3種技術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們分別是:以WDM為平台的城域傳輸技術、以SDH為基礎的多業務傳送平台(MSTP)和彈性分組環(RPR)。
4.1以WDM為平台的城域傳輸技術
DWDM(密集波分複用)技術在廣域網應用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廣域網DWDM方案用於城域網。因為城域網由於距離短,不需要使用放大器,而且增加一根光纖成本也不高,簡單采用和廣域網一樣的DWDM設備會產生使城域網環境無法接受的高成本,另外針對城域網客戶層業務的多樣性及複雜性,城域波分複用技術必須向高效承載多業務方向演進。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方法是采用CWDM和OADM環網技術。
4.1.1CWDM(粗波分)技術
CWDM係統是使用1290~1610nm波長,將相鄰波長間隔放寬到10或20nm同樣可以構成數十路的波分複用係統。它的波長數目一般為4波或8波,最多16波,它所使用的波長覆蓋了整個光纖的可用波段,包括過去常用的波長1310nm、1510nm和1550nm。
CWDM對波分複用設備係統要求不高,由於它波長間隔較寬,可以使用非製冷的DFB激光器和帶寬濾波器,這樣既延續了DWDM技術的優勢,又具備了低成本、低功耗、小尺寸等特點,它的出現解決了長久困擾城域網建設的性價比問題,而且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有城域光纖基礎設施,進而滿足了未來小型城域網及大型城域網彙接、接入層業務所需要的帶寬。雖然價格成本比DWDM低得多,CWDM係統也能和DWDM一樣支持多業務接口。
當然,從純技術角度講CWDM與DWDM相比有明顯的弱勢,其傳輸距離以及通道數遠低於DWDM。但是通信網絡從來就不是單單由技術推動的,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城域網中,一方麵用戶需求並沒有達到長途骨幹網的通信容量,由於城域網對帶寬的需求是有限的,另一方麵城域網絡服務提供商支付不起昂貴的DWDM設備費用。CWDM作為一種可選擇的擴容方案,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4.1.2城域OADM(光分插複用)傳輸技術
OADM係統主要由合波器、分波器、上路波長轉換器、下路波長轉換器、光功率放大器、光前置放大器、子速率複用br解複用器(可選)等單元組成,為開放式WDM係統。其中光功放和前放是可選件,子速率複用br解複用器的應用隻要是為了解決網中小顆粒客戶信號的承載而設計的。
由於上下波上的數目及要求不同,OADM又分為串行、並行、串並結合三種類型。
串行結構在節點上隻對需要上下路的波長進行處理,對通過波長不做光層的複用和解複用處理,並行結構對上下路波長、通過波長都進行複用和解複用處理,串並行混合結構先通過子波帶內的每個波長進行複用和解複用處理,而其他子波帶在經過子波帶濾波br合波器的處理後直通。
在大多數應用情況下,OADM環網的環長在100km以內,當應用在地區網時,環網的環長可在100~300km。一個WDM環網上的節點數不宜過多,一般為3~8個,典型值為4~6個。在實際應用時,需要考慮OADM環網的長度及光功率預算、係統光通路數、OADM節點數量和類型、環網的保護方式、波長通路的分配、每個節點的上下波長數量等諸多因素,並且根據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和承載業務的分布類型進行具體的規劃和設計。
4.2以SDH為基礎的多業務傳送平台(MSTP)技術
MSTP是對傳統的SDH設備進行改進,在SDH幀格式中提供不同顆粒的多種業務、多種協議的接入、彙聚和傳輸能力,是目前城域傳送網最主要的實現方式之一。MSTP的主要特點有:能夠支持VC-3brVC-4brVC-12各種等級的交叉連接和連續級聯或虛級聯處理,提供豐富的多種業務接口,可以通過更換接口模塊,靈活適應業務的發展變化,具有以太網和ATM業務的透明傳輸或兩層交換能力,傳輸鏈路的帶寬可配置,支持VIAN,流量控製、業務和端口的彙聚或統計複用功能,具備多種完善的保護機製,具有靈活的組網特性,可實現統一、智能的網絡管理,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