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究中醫理論,掌握人體經穴(一)(1 / 1)

祖國醫學的整體觀認為人體是由經脈、髒腑、四肢、軀幹、五官、九竅等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髒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而經脈則是網絡般深入淺出的溝通渠道,使身體內部的髒腑之間以及髒腑與四肢、軀幹、五官、九竅等器官組織間都建立起了緊密的聯係。

從內髒與經絡的關係來看,《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意為經脈是人體髒腑器官與四肢體表相聯係的溝通渠道,反映著人體的髒腑器官和十二經脈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量的臨床觀察充分證明,髒腑疾患能使某些相應經穴出現異常反應。刺激這些異常反應點或相關腧穴,對相應髒腑的功能活動具有相對特異的調整作用。這就是經穴一髒腑相關理論。《靈樞九針十二原》雲:“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這就是古人對髒腑的疾病出現穴位異常反應的最為樸素的語言描述。髒腑是一切生命現象的中心,髒腑功能是否正常會通過經絡而向外表達,因而穴位的異常反應是髒腑疾病的重要表現之一。

總的來說,髒腑一經絡一腧穴二者之間,內外相應,形成一體,不可分割。生命活動是以髒腑為中心,以經絡來溝通的。而腧穴從屬於經絡,通過經絡係統與人體各部發生聯係,當以針灸等方法刺激腧穴,便可以“引氣遠入”,成為人體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點。因此,《靈樞本輸》特別強調:“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說的就是經絡、髒腑與腧穴之間的關係。

腧穴與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有著緊密的聯係。《靈樞本藏》雲:“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是對經絡在溝通機體內外、運行氣血、濡養各部組織器官的作用總結。腧穴不僅在人體正常時能通行氣血,在異常時能反映病痛,在接受針灸等刺激時則通調氣血,祛邪扶正,治療疾病。

我們學習中醫的過程好比是一次奇妙的旅行,途中有陰陽、有髒腑、有經絡和腧穴,而旅行的終點是要到達防治疾病的目的地。而這次旅行的開始就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一陰陽、髒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