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從第5周末開始抽測鴨子的體重,每欄鴨群抽測10%左右的個體體重,公母鴨分開稱重,求得平均體重後,與該品種標準體重比較,確定下周喂料量(從鴨子體重的增長速度、飼料營養水平、季節和氣候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喂料量與體重的控製基本方法如下:若某欄鴨子體重達不到標準體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下周每欄鴨子喂料量,一般每隻鴨子加料5克左右。若是體重超過標準體重,仍維持原來用料量,不另外增加就意味著減料,維持到實際體重與標準體重基本一致再加料。體重超重時,千萬不能通過減料控製體重,否則常導致鴨子負增長,影響鴨子正常生長發育。參照表9不同日齡喂料量,結合每周體重增長趨勢,確定下周喂料量。
6.提高育成鴨的均勻度
均勻度亦稱整齊度,是指鴨群生長發育大小接近一致,體型整齊一致,體重、骨架均勻。有些鴨群雖然平均體重符合該鴨種標準,但個體間差異大,大的過肥,小的過輕、瘦削,兩者產蛋都少,最終導致全群產蛋率低。一般來說,鴨群均勻度越高,越能很好地發揮本品種的遺傳力。其產蛋高峰來得越早,產蛋大小整齊,死亡率與淘汰率也低,所以,總的產蛋量高。測定均勻度的方法,即在鴨群中隨機抽測10%的鴨體重或至少抽測100隻鴨體為樣本。然後看所稱的鴨,有多少鴨的體重是在平均體重±10%的範圍內。例如,從某群鴨中抽測100隻鴨的體重,滿16周齡平均體重為1300克,1300×10%=130克,那麼±10%的體重就是1170~1430克範圍內。如果在這100隻鴨中,其中有85隻鴨的平均體重分布在1170~1430克範圍內,則該群鴨的均勻度為85%。
若育成鴨明顯偏離目標體重,就應設法找到原因所在。一般,品種不純、過於擁擠、營養不良、冷熱應激、寄生蟲、疾病、通風不良、槽位不足等,都會影響育成鴨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達不到目標體重。矯正體重過輕或過重,最好的方法是提高或降低營養水平。一般要使每欄鴨子的均勻度達到86%以上,整批鴨子的均勻度也要達到84%以上,鴨子的個體差異小,幾乎同時開產,才能保證將來有較高的產蛋率,才能維持較長時間的產蛋高峰。具體的做法:育成鴨飼養密度要適當,根據不同季節,5~8周齡每平方米養5~7隻,9~15周齡每平方米養4~6隻。另外,鴨采食槽位要充足,規模化鴨場、鴨舍的采食麵積(水泥地板)要占運動場麵積的1br3以上,這樣才能保證鴨子都有足夠的采食位置,各自吃到自己的飼料份額。同樣,也需要足夠的飲水位置,提供清潔的飲水。育成期每欄鴨子的存欄數必須準確,這是理想均勻的前提,因為投料量是按每隻鴨子每天喂料量克數計算的,若鴨子存欄數量不準,鴨存欄數減少,而喂料量未變,經一段時間以後,鴨體重就會出現很大的差異,體重均勻度自然下降。這也是許多養鴨戶限製飼養不成功的主要因素。
隨時調欄,也是提高均勻度的關鍵。因為鴨子的個體生長速度有差異,應隨時把每欄體重小的鴨子調到一欄集中飼養,增加喂料量。有腿腳病等不健康的鴨子調到待康複欄治療,待康複後體重達標再歸群。8周齡左右對全群進行一次稱重,按體重分大、中、小欄來飼養。對體重偏小的鴨子,要偏草偏料,使其迅速生長發育,提高體重,最大限度地縮小全群體重差異,提高整群鴨均勻度,保證穩產高產。
7.育成鴨的選擇
一般在公母鴨按比例進行合群的時候,進行一次大的選擇。首先,考慮品種特征與體重的標準進行選擇,種鴨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淘汰,產蛋鴨除考慮品種特征外,主要應服從體重,一般體重標準在±10%的範圍內為好。過肥的、過瘦的都不宜選用。發育不良、體型不好、拱背、畸形、腿腳有殘疾、有雜毛、雄性特征不明顯的公鴨,個體很瘦小的母鴨都一律淘汰。有些養鴨戶往往舍不得淘汰不合格產蛋鴨,其實得不償失,晚淘汰不如早淘汰,因為這些鴨每天耗料成本往往都大於產出蛋的價值,即飼養一天虧本一天,同時又占據飼養空間甚至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因此,在育成鴨選擇時必須準而狠,否則會給養鴨生產帶來不應有的負麵影響。
(三)產蛋鴨的飼養管理
1.產蛋鴨的生活習性
(1)采食習性鴨屬於雜食性動物,食譜廣泛,不僅采食植物性飼料(浮萍、水草、各類野菜),更喜食動物性飼料(小魚、小蝦、螺螄、昆蟲等)。
(2)喜水習性產蛋鴨喜歡在水中覓食、戲水,公母鴨都喜歡在水中暢遊、玩耍,更喜歡在水中求偶交配,一般隻有在休息和產蛋時回到圈舍或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