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光照管理番茄是喜光作物,而冬季低溫期育苗時,光照時間短,且光照強度低,對秧苗生產極為不利。因此,在溫度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早揭晚蓋草苫,以延長受光時間。要經常擦拭玻璃、塑料等透明覆蓋物以增加光照。有條件的可在溫室後牆張掛反光幕或其他方法補光。另外,要間拔過密的幼苗,加大秧苗間的距離,改善群體受光狀況。日光溫室育苗,還要經常調換南側與北側的秧苗,以保證其受光一致、生長一致。
(3)肥水管理在育苗過程中,為了控製徒長,可適宜控水“墫苗”,但水分不要過於控製,當子葉顏色變濃時,選晴天上午噴透水,以防產生老化苗。保持育苗基質或營養土濕潤,但不積水,每次灌水應盡量做到均勻,濕而不漏,防止養分淋失。秧苗心葉淡綠色標誌水分正常。苗期一般不進行追肥,如果出現缺肥或脫肥現象,以根外追肥最方便,葉麵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混合液對番茄有明顯壯苗作用。無土育苗時出苗前隻澆清水即可,出苗後開始施用營養液,苗期的營養液濃度通常為標準濃度的1br4~1br2單位,每天供液1次,每次全部浸濕苗盤基質,以底部開始滲漏液滴為宜。在溫度低日照時間短的情況下,以少供液為宜。如果是在高溫幹燥的環境下,每天可增噴1~2次清水,供液供水可根據天氣陰晴、溫度高低、通風大小和基質幹濕為依據,要勤供少供,既要避免低溫水多漚根,也要防止高溫缺水幹旱。
2.分苗
采用營養土育苗的,要在2~3片真葉花芽開始分化前分苗。出苗較密和已有猝倒病發生的秧苗,應當早分苗。以容器分苗最好。分苗的營養麵積要大些。至少應保證8~10厘米×8~10厘米。番茄分苗後要適當地提高氣溫與地溫2~3℃,以促進緩苗、生新根。白天氣溫24~26℃,夜間16~17℃,2~3天秧苗生出新根,並開始地上部生長。
分苗一方麵可以擴大秧苗的營養麵積,另一方麵由於莖上容易生出不定根,擴大幼苗的根群,增強苗根對水分與營養的吸收能力,對培育壯苗有利,因此番茄分苗中可適當深栽苗。一般適宜的栽苗深度是稍高於苗子的原土印,最大栽苗深度要求不埋沒子葉。而對於大苗可適當深栽,而低矮苗要適當淺栽。
3.苗期常出現的問題
播後土麵板結:播種後苗床表麵幹硬結皮,不利種子的發芽。已發芽的種子,由於土麵板結,不能順利出土,使幼苗彎曲變細,子葉發黃,成為畸形苗。造成原因:一是土質不好,土質黏重,缺乏腐殖質,結構不良,易發生板結現象;二是澆水方法不當。為此,播前配製床土,要多用疏鬆肥沃的腐熟土,覆土也要用這種培養土,或摻適量細沙及腐熟圈肥,播後至出苗前不澆水。
播後不出苗:一是種子質量太差,如失去發芽力的種子、染有病菌的種子都不能正常出苗;二是苗床不良的環境條件,在早春育苗時,溫度太低、濕度太大都會阻礙種子發芽,甚至使已發芽種子死亡。所以播種要選用優質良種,不用陳種,改善苗床環境。
播後出苗不整齊:種子質量不好,成熟度不夠,新陳種子混合,播種技術和苗床管理不好,如覆土厚薄不均、整地不平造成床土幹濕不均等均能導致播後出苗不齊。
幼苗帶殼出土:幼苗出土、種殼不脫落、夾住子葉,稱“戴帽出土”。由於子葉夾住不能展平,影響了光合作用,使幼苗營養不良,成為弱苗,原因是種子成熟度不夠,陳舊種子,床土幹燥,覆土過薄,種子上部的壓力太小,幼苗出土時子葉連同種殼一起出土,沒有從種殼中脫出等。所以播種時覆土應適當,而在發現有“戴帽出土”現象時應適時除去種殼,使子葉伸展,但摘除種殼時應小心操作,防止損傷子葉,影響秧苗正常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