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知識拓展(3 / 3)

根狀莖生於泥中,由節部生多數須根。莖軟,細長,圓柱形,多分枝,通常長可達50cm左右,但依水的深淺,長短不一。葉無柄,褐綠色,生於水中者較長,長3~4cm,通常4~5輪生,羽狀全裂,8~15對,裂片絲狀,長0.5~1.5cm;水上葉鮮綠色,長約1cm,小裂片稍寬短。夏末初秋開花;花單生於水上葉葉腋,無柄,4枚輪生,略呈十字排列,一般水上葉的上部為雄花,下部為雌花,短於苞片;苞片羽狀篦齒形分裂;雄花萼片4枚,較大,倒披針形,雄蕊8枚,花藥淡黃色;雌花萼片4枚,極小,舟狀,開花時即脫落;子房下位,4室,柱頭4裂,向外反卷,羽毛狀。果實廣卵形,長3mm,具4條寬而淺的槽。水生草本,均為沉水植物。葉對生、互生或輪生,線形至卵形,全緣或為羽狀分裂。花小無柄,生於葉腋,或呈穗狀花序,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或雜性株。雄花具短萼筒,先端2~4裂或全緣,花瓣2~4片,雄蕊2~8枚。雌花萼筒與子房合生,具深槽,無裂片或4裂,花瓣小或缺,子房下位,花柱4(2)裂,通常彎曲,具羽毛狀柱頭。果實具4深槽,或分裂為4果瓣。秋季於葉腋生出冬芽越冬。

(二)主要種類和分布

我國狐尾藻屬植物常見有4~5種,如小狐尾藻、穗花狐尾藻、輪葉狐尾藻、三裂葉狐尾藻等。其中的小狐尾藻葉互生,其他三種的葉輪生。這幾種狐尾藻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狐尾藻大多數生於池沼或靜水中。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及內蒙古等省區,印度、朝鮮、日本、俄羅斯,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非洲(北部)、西亞、北美洲也有分布。

1.穗花狐尾藻莖圓而細,多分枝。葉通常4~6片輪生,葉片羽狀深裂,如絲。穗狀花序,頂生,苞片長圓或卵形;花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花瓣4片,近匙形。果實小,卵圓狀壺形,有4條縱裂紋。穗花狐尾藻的適應能力強,在各種水體中均能發育良好,屬喜光植物,相對於其他沉水植物,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能夠在水表麵形成厚密的冠層阻止光的透射。



2.輪葉狐尾藻多年生水生草本。莖圓柱形,多分枝。同一植株上有兩種不同形狀的葉,水上葉羽毛狀全裂,水下葉裂片線形。果近球形,具4條淺溝。全球廣泛分布,我國南北各地也有。多生長在池塘或河川中。

(三)繁殖方法

狐尾藻常用無性繁殖方法為主,如扡插、分株或組織培養等。

1.扡插繁殖在生長季節都可進行,剪取健壯的有2~3節的莖段,一般5~8cm長,對莖段下部節上的輪生葉稍加修剪,插入基質中,深度約一半左右。插後管理主要是控製好溫度與濕度,保持插床濕潤和空氣濕潤,室溫以20~25℃為宜,兩周後便可上盆或移栽。

狐尾藻對扡插用的基質要求不高,除最常見的園土外,其他基質也都可選用,如草炭土、珍珠岩、沙等常用的固態基質。另外生產上還有用清水作扡插基質,而且扡插效果也較為理想。

2.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在4-5月結合植株換盆時進行,將老株叢用利刀切割分成若幹小株叢作繁殖材料。

3.組織培養一種快速繁殖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於,以狐尾藻的莖段為培養物,將狐尾藻培養物經消毒、誘導培養、分化與增殖及生根培養,可快速繁殖狐尾藻,一棵狐尾藻莖段一年內可繁殖上萬株狐尾藻優質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