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栽培養護
1.選苗與栽植應選購栽在營養杯裏一年內實生苗,莖粗5mm左右,高200~300mm,苗莖下部有萌發不少側枝更佳,過粗不適宜造型,易折斷。栽植時間應在3月底至8月初,最佳時間是3-4月。
使用口徑35cm左右的土瓦盆栽植為好,因植物生長需要氧氣。當土壤通氣不良時,由於厭氧微生物的活動,有機物質分解並放出二氧化碳,會抑製根係的呼吸而影響生長。所以培養土配製非常重要,也是栽培快速生長的先決條件之一。基肥要漚製半年以上才能使用,含有煤渣、垃圾泥、菜園土,份量各三分之一,混合均勻,忌使用黏土栽植。樹苗栽植前能浸上半個小時5~10ppm萘乙酸溶液或5ppm吲哚丁酸溶液,能提前發新根。栽苗時盆內先填入四分三培養土,撕掉營養袋,將苗放入盆內堆上培養土,以遮沒苗莖根麵為宜,不要填實,不要深埋,否則根發不多或生成雙重根。
2.造型與栽培造型是達到矮化目的,日後能“小中見大”,造型是決定樹樁成景後,有沒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重要的環節。造型不好栽培幾年後得到沒有觀賞或經濟價值的一般樹樁,白白浪費時間、人力、物力,又挫傷了積極性。一般栽植20~45d就可以進行造型工作,可根據各人喜歡的樁式形狀用金屬絲進行攀紮。不管什麼樁式,都有一個原則:曲為美。多護理,慎剪裁。頭一年是不能剪裁的,隻能對底部側枝(飄枝)或後托枝進行適當攀紮,整形,能縮短成型時間。第二年生長到50cm高時,可對主幹頂部進行控製“打頂”(即超高剪矮),以利下部橫枝生長增粗,拉大莖幹,到第三、第四年有些橫枝長大後再進行修剪,控製株型,並注重主幹的結頂收尾,第五年頭莖最低限度都有8cm左右,側枝、後托枝等基本上都能剪上二至三道,樹樁基本定型。淋水與施肥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樹苗栽植3個月後開始進入生長期,可以供給化肥水(將化肥溶解在水裏),來補充榕樹苗迅速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偏重施用氯化鉀,其次是尿素,磷酸二氫鉀與尿素同時施用效果顯著,到第二年是榕樹生長最旺盛期,身幹、橫枝粗壯突出。有限盆土經過一年培育使用,養分消耗和大量流失,此時應沿著盆麵鋪施一層2~4cm厚基肥,雨後晴天馬上施給花生麩肥水或化肥(花生麩要漚半個月才能用)。淋水與施肥不能機械地去做,應視栽培技術、地理環境、氣候變化而具體施行。
3.生長調節劑與微量元素使用為了促發更生新根,加速生長,每年在5-9月適當使用一些生長調節劑,20ppm左右萘乙酸溶液或2,吲哚丁酸溶液也可以,盛夏濃度要減少三分之一。第二年以後,每年需要補充:硫酸亞鐵、硫酸銅、硫酸鋅、硫酸鎂、硫酸錳、鉬酸銨、硼酸等微量元素營養液兩次,總濃度不能超過0.4%,也可以進行葉麵噴,濃度0.05%~0.1%。
學習案例2: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
鵝掌柴,別名:手樹、鴨腳木、小葉傘樹、矮傘樹等,五加科鵝掌柴屬。
一、形態特征
常綠大喬木或灌木,栽培條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產地可達40m。分枝多,枝條緊密。掌狀複葉,小葉5~9枚,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9~17cm,寬3~5cm,端有長尖,葉革質,濃綠,有光澤。花小,多數白色,有香氣,花期冬春;漿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二、生態習性
原產南洋群島以及我國廣東、福建等亞熱帶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現廣泛植於世界各地。喜溫暖、濕潤、半陽環境。宜生於土質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中,稍耐瘠薄。
三、繁殖方法
播種和扡插繁殖,但以扡插法為主。扡插繁殖每年3-9月為適期,鵝掌柴易萌發徒長枝,春季可結合換盆修剪進行扡插。剪取8~10cm長的枝梢或枝條,去掉下部葉片,扡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放於陰涼處,溫度在25℃時,4~6周可生根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