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針灸美容概述(一)(1 / 1)

第一節 針灸美容發展概況

針灸美容源遠流長,它是祖國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之一。

針灸美容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歲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就首先提出了經絡與麵容的關係。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中:“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麵”。言明經脈均循行於麵,其氣血津液又榮養、滋潤於麵,使麵能榮潤、細膩、富有光澤。反之,經脈衰竭,氣血津液不能滋養於麵,則表現麵枯焦竭之象。在《靈樞二十五人篇》中,對經絡與須發美、形體美的關係,論述的更加詳盡具體:“足陽明之上,血氣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齊臍。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須;血氣皆少則無須。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而多小理;血少氣多則麵多肉;血氣和則美色”。這是足三陽經與美容關係的論述。在《身經通考》中發、髭、須等已有解釋:“發,發也,血脈所民也;毛,貌也,在表別形貌也;髭,姿也,姿容美也;須,秀也,苗成而秀,人成而須也;髯,隨口動搖,冉冉然也;睫,接也,凡物色於眼眶相接也”。在《靈樞·五音五味篇》中還有“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的記載。至《難經》時代,又補充了陰經經脈與美容關係的記載,如《難經二十四難》中曰:“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皮肉傷,則皮枯毛折。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麵色黑如黧。足少陰氣絕,即骨枯……齒長而枯,發無潤津澤”。因此,《內經》、《難經》中有關經絡美容的著述,奠定了針灸美容的理論基礎,一直指導著以後的美容實踐。

至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首先應用針刺方法治療與美容有關的疾病。“振寒熱頸項腫,……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麵腫目癰,刺陷穀出血立已”、“出頁腫唇癰,顴髎主之,及應用下廉穴治療顏麵無華、曲池穴治療顏麵幹燥等等。奠定了針灸美容的實踐基礎。

唐代以後,由於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愛美之風頗為盛行,針灸美容日趨發展。由於在當時藥物美容及化妝美容法,有時出現了許多毒副作用,所以針灸美容備受青睞。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書,均設專篇收載了美容方法,並首次應用針刺太衝、行間穴治療麵黑的美容方法。《千金方》曰:“麵蒼黑,取行間;麵塵黑,取太衝”、“麵赤熱,取腎俞”、“麵赤腫,取上星”等等。該書不僅記載了針刺美容法,而且也記載了與經絡美容關係密切的按摩、導引等美容法,為針灸美容的發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