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有六朝醫方基礎和前人編撰範例"可資借鑒。在魏晉及其以前,中醫學理論就已經形成。諸如《素問》、《九卷》、《難經》、《中藏經》等,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西晉王叔和則在《素問》、《難經》的基礎上,著成《脈經》,奠定了診法。西晉皇甫謐則在《九卷》及《素問》的基礎上,著成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專論經絡學、腧穴學、灸療學、刺治學的相關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東漢張仲景則在繼承《素問》有關理論基礎上,著成《傷寒雜病論》,開創六經辨證理論之先河,專論外感病及內傷雜病。藥物學方麵,自東漢《神農本草經》始,後又有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奠定了中藥學基礎。
二是前人編纂方書的經驗也給《外台》的成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隋大業中所編《四海類聚方》,計一千六百卷,其篇幅空前浩大。唐天寶年間成書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較王氏編纂《外台秘要方》早數十年,其編纂體例對王氏有很大影響。
三是王氏有較高的醫學和文化素養。王氏醫學的基本知識和他較高的文化素養,也是成就其完成《外台秘要方》的重要條件。就醫學知識言,王氏因母病及自己幼年體弱多病而學醫,"數從高醫遊",使其醫學水平達到較高的境界。文化素養方麵,王氏出身於一個世代有文化修養的家庭,其本人的文化修養亦可想而知。加之唐太宗李世民提倡"文治武功",唐玄宗李隆基重視"文治",唐朝以科舉取仕,這些政治主張對社會、尤其是仕人的影響不可忽視。
四是王氏較長時間在弘文館任職,直接掌管和接觸大量的醫藥方書,這對他的成功無疑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唐貞觀至天寶年間,由於政治穩定,文化繁榮,重視圖書的收集和整理,計有七萬餘卷,藏書之富為其編書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3.王燾係統整理《外台秘要》的步驟及編纂方法
這部四十卷的醫學巨著,是王燾幾十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充分反映了他整理文獻的出眾才能。在中國曆史上,王燾整理醫學文獻,不僅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醫學資料,還創立了整理文獻的科學方法。他對醫學文獻的係統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博采。王燾在弘文館工作的二十幾年中,"多見弘文館方書"、"嚐得古方書近千卷"。他一冊冊地閱讀,一條條地鑒別摘錄,"上及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外台秘要》序)。他不但博采"世尚多有"的諸家方論,如晉代葛洪的《肘後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而且更注意博采"今無傳者,猶間見"的著作。如陳延之的《小品方》、僧深的《深師方》、崔知悌的《崔氏方》、許仁則的《許仁則方》、張文仲的《張文仲方》等醫著。除此之外,對民間單、秘驗方,"敢采而錄、則古所未有"(《外台秘要》自序)。據他說:"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外台秘要》自序)。其中醫論部分以隋代巢元方的《巢氏諸病源候論》為主,醫方部分則選孫思邈的《千金方》最多。全書共收載醫方六千餘首,可謂是"括囊遺缺,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外台秘要》自序)。清代徐靈胎對此評論說:"古書益多散佚,惟賴王燾此編以存。彌可寶貴矣"。廣泛收集材料,多"得缺落之書",是王燾整理醫學文獻的第一步。
一是"有六朝醫方基礎和前人編撰範例"可資借鑒。在魏晉及其以前,中醫學理論就已經形成。諸如《素問》、《九卷》、《難經》、《中藏經》等,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西晉王叔和則在《素問》、《難經》的基礎上,著成《脈經》,奠定了診法。西晉皇甫謐則在《九卷》及《素問》的基礎上,著成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專論經絡學、腧穴學、灸療學、刺治學的相關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東漢張仲景則在繼承《素問》有關理論基礎上,著成《傷寒雜病論》,開創六經辨證理論之先河,專論外感病及內傷雜病。藥物學方麵,自東漢《神農本草經》始,後又有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奠定了中藥學基礎。
二是前人編纂方書的經驗也給《外台》的成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隋大業中所編《四海類聚方》,計一千六百卷,其篇幅空前浩大。唐天寶年間成書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較王氏編纂《外台秘要方》早數十年,其編纂體例對王氏有很大影響。
三是王氏有較高的醫學和文化素養。王氏醫學的基本知識和他較高的文化素養,也是成就其完成《外台秘要方》的重要條件。就醫學知識言,王氏因母病及自己幼年體弱多病而學醫,"數從高醫遊",使其醫學水平達到較高的境界。文化素養方麵,王氏出身於一個世代有文化修養的家庭,其本人的文化修養亦可想而知。加之唐太宗李世民提倡"文治武功",唐玄宗李隆基重視"文治",唐朝以科舉取仕,這些政治主張對社會、尤其是仕人的影響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