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穀物類(一)(1 / 1)

功高味美話紅薯

紅薯,又稱甘薯、番薯、紅苕、地瓜,味甘,性平,無毒,有健脾胃、補虛、益氣、通乳汁功效,外用還可消瘡癤、去腫毒。本品係我國人民喜愛的糧菜兼用的大眾食品。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紅薯中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還含有較多的瀉粉與膳食纖維,能使胃腸蠕動增加,因而不但可預防和治療便秘,而且可預防高血壓、冠心病、中風、肺氣腫的發生,還有抗糖尿病、抗癌和維持血液酸堿平衡的作用。紅薯中有一種由膠原與黏多糖類物質組成的黏液物質,可保護人體呼吸道、消化道和骨關節的黏膜組織,使其免受機械損傷,並起到潤滑和消炎作用。生紅薯含有的乳白色漿液能起到通便、活血與抑製肌肉痙攣的作用。日本癌預防研究所對26萬人的飲食生活與癌症的關係進行了調查,發現紅薯的抗癌作用高居蔬菜之首。

“青青一根蔓,牽出一窩瓜”,這是對紅薯的形象描寫。1963年郭沫若在紅薯傳入我國370周年之際,特意作的一首詞《滿江紅》:“我愛紅薯,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七零年一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原產地,南北美。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州原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鄉間有個秀才,經苦讀數年,赴京應考進士,因家境貧苦,無食物攜帶,妻子隻好燜了地瓜(即紅薯)當幹糧。他一路行走夜宿,餓了吃塊地瓜,渴了喝口涼水,當身邊隻剩下兩塊地瓜時才趕到京城郊外,一打聽不料考期已過。他很傷心,想到在家眼巴巴盼著他金榜題名的賢妻慈母,又回想一路風餐露宿的艱辛,便捧著地瓜痛哭起來。這時恰好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路過這裏,見此狀一問,才知是耽誤考期的儒生,頓生惻隱憐憫之心,便指著他手裏的地瓜說:“你就以它為題作篇文章吧,作好了我可轉予主考大人,算作補考。”秀才見來人不凡,心中大喜。他捧著地瓜觸景生情,感觸萬端,含淚揮筆,一氣嗬成《地瓜的自述》:我甘願埋在地下,不見天日,不露風采,貌相醜陋,生性憨厚,憶昔日年半歲諗,豪門視我如糞土,絕不掛齒,隻拋豬圈雞欄,以充牲禽之饑腹。我欣與寒門乞丐相伴,解決危命旦夕的老幼寡孤。那年糧荒歲饑,我名聲身價陡高,豪門富翁饑腸轆轆,捧我如饑虎,父子爭我,吞咽無飲咀嚼,還恨不得供奉之神桌。非是我自吹自擂,誇口炫耀,我有起死回生的神力,我有扶困救危的奇能,勝似那補虛增力的丸散,濟苦救命的丹膏。沒有我,趙武靈之綠林求卯,伍子胥丹陽吹簫;沒有我,朱買臣難挑柴擔,呂蒙正忍饑破窯。我被埋沒,我受屈辱,向誰道苦。世人輕我,刮目相看,向誰訴說……乾隆聽了,連聲叫絕,慶幸無意中發現一才華出眾之儒生,頓生同情共鳴之心,回朝後遂為秀才續了考,中了進士,並封了官,後人便稱他為“地瓜進士”。

極諳養生之道的乾隆皇帝,也對紅薯有獨鍾,一天,在禦廚房聞到一股特別的香味,他好奇地循香尋去,原來是個小太監在吃烤紅薯。乾隆皇帝試了一塊,竟覺味美無比,乃下令禦廚房常為其烤紅薯。乾隆吃了一段時間的紅薯後,非常驚奇地發現自己不但胃口大開,而且讓太醫們束手無策的老年性便秘竟不藥而愈了。

紅薯單驗方、食療方

1.紅薯麵包:麵粉500克,紅薯0.7千克,油30克,雞蛋1個,糖精、白糖、鮮酵母適量,置盆內和成軟狀麵團,發酵後,做成麵包,刷上雞蛋液,人爐烘烤即可。

2.紅薯丁湯:紅薯適量洗淨,去粗皮切成小丁塊,鍋熱淋人植物油稍燒,倒人丁塊爆炒後,加水煮熟紅薯丁。起鍋前加人鹽、味精、少量的豬油並翻動小煮,再撒上蔥花、淋上麻油即可。

3.紅薯汁:將鮮紅薯搗爛、擠汁塗搽患處便可,能治療濕疹、蜈蚣咬傷、帶狀皰疹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