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幹預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早期幹預的概念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美國最先提出來,原來主要是針對經濟、文化等環境不利兒童采取補救性的措施進行補償性的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早期幹預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不斷深入,幹預對象及內容方麵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早期幹預主要是指為學齡前(0—6、7歲)兒童中具有發展缺陷或有發展缺陷可能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項專業服務,即早期鑒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針對其特殊需要提供醫療、保健、康複、教育、社會服務及家長育兒指導等綜合性服務。

早期幹預作為一種綜合性服務,其服務對象為學前特殊兒童,包括身心障礙兒童、發育遲緩兒童、高危兒童等。早期幹預不僅是特殊兒童本身發展的需要,而且對家庭乃至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隨著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特殊兒童早期幹預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

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編寫,達到以下幾方麵的目的:首先,可以完善“特殊兒童早期幹預”課程,進一步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可以為特殊教育專業及相關專業(教育學、心理學等)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學習的素材;再次,可以為基層特殊兒童早期幹預機構和相關人員開展早期幹預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方法;最後,各類特殊兒童早期幹預典型案例的分析也可以為家長及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由六章組成。主要敘述特殊兒童早期幹預的基本理論,如特殊兒童早期幹預的概念及意義,特殊兒童早期幹預的理論基礎、基本內容與途徑,特殊兒童早期幹預的政策法規,家庭早期幹預的內容、原則與注意事項等,可以為特殊兒童早期幹預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下篇由七章組成,涉及智力障礙兒童、聽力障礙兒童、視力障礙兒童、自閉症兒童、多動症兒童、腦癱兒童、肢體殘疾和病弱兒童、言語語言障礙兒童等的早期幹預內容、途徑與方法等。

本書執筆者有:張福娟(第一章、第五章)、陳福俠(第二章、第六章)、楊福義(第三章、第四章)、宋文霞(第七章)、李娜(第八章,第十三章第三節)、胡靜(第九章,第十三章第二節)、徐勝(第十章)、林雲強(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一節)、陳暉(第十二章)。全書由張福娟、楊福義、林雲強統稿。因各章出自不同人之手,又囿於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華東師範大學教材出版基金的資助,也要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泰億格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基層特殊學校為本書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付出的辛勤勞動。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華東師範大學教務處和出版社的領導及有關同誌的有益指導和積極支持,在此一並表示由衷的感謝。

編 者201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