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品種繁多,資源豐富,在食物構成和農業生產結構中具有重要意義。雜糧品種有幾百種之多,大體可分為4種類型。第一種是穀物作物,如穀子、糜(黍)子、蕎麥、燕麥等;第二種是豆類作物,如綠豆、紅小豆、芸豆、黑豆、豇豆等;第三種是油料作物,如向日葵、芝麻等;第四種為薯類作物,主要指甘薯、馬鈴薯等。我國雜糧栽培麵積較大的有穀子、糜(黍)子、蕎麥、燕麥、青稞、江米、綠豆、小豆、豌豆、蠶豆、豇豆、芸豆、扁豆、黑豆、芝麻、向日葵、馬鈴薯、甘薯等,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四川、雲南、貴州等幹旱與半幹旱地區,有悠久的栽培曆史。從曆史上看,我國雜糧生產屬於自給自足經濟,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主要分布在溝壑丘陵、低山坡腳地帶,靠“天”收獲,形成了長期的自由發展狀態和傳統落後生產方式。傳統觀念的桎梏影響著現代雜糧產業的發展,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主栽品種不突出,數量多而雜,尤其是優質高產專用的強勢品種少,長期沿用傳統的農家品種,混雜退化嚴重;二是栽培管理粗放,產量低而不穩,比較效益低,直接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三是標準化栽培等先進實用技術應用起步艱難,優質安全雜糧產業尚未形成,成為雜糧經濟生成的瓶頸;四是龍頭企業規模小,在農戶與市場的聯接上動力不足,牽動作用較弱;五是產品多為初級加工,產品單一,附加值低,質量和檔次仍處於低水平狀態。
近幾年,全世界雜糧的消費量和價格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國際雜糧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麵。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鏈的改善,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過渡,營養、保健、安全的食品逐漸成為新寵,追求營養的多樣性也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國內對優質雜糧產品的需求量日趨增大。自1996年以來,我國雜糧出口已占全國糧食出口總量的10%,年出口量約100萬噸,最高年份達到180萬噸,年創彙3億美元左右,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出口創彙的重要來源。我國雜糧生產不但種類多,且市場份額大,播種麵積約1000萬公頃,占全國糧食播種麵積的9%左右,產量5340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在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穀子占全球播種麵積的90%,蕎麥、糜子的麵積、產量居世界第二位,蠶豆占世界產量的1br2,綠豆、小豆占世界產量的1br3,燕麥、豇豆、扁豆是主產國,所以我國有世界雜糧王國之稱,孕育了朝陽小米、內蒙古甜蕎、涼山苦蕎、麗江白芸豆、青海蠶豆、黑龍江紅小豆、白城綠豆等享譽國內外的名牌產品和主產區。本書選擇在我國東北、西南、西北的幹旱、半幹旱地區廣泛種植的穀子、糜子(黍子)、蕎麥、綠豆、紅小豆、芝麻、向日葵、馬鈴薯、甘薯等主要雜糧作物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