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成功的企業在營造鼓勵職員進取、創新精神時,提出了一些與傳統觀念相悖的思想。例如,對企業聘用的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如果在聘用一年內不犯“合理錯誤”,將被解雇。這裏所說的“合理錯誤”,是指受聘在企業中擔任經營、管理的人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敢於開拓、創新,敢於冒風險。如果受聘員工不犯這種“合理錯誤”,則說明這個人缺乏創造性,更沒有競爭力,一個平庸保守、不敢冒任何風險的人,在工作中喪失的機會要比捕捉到的機會多得多,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將無可估量,是絕對不可能有所建樹的。
不管個人還是企業,滿足於過去的輝煌業績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停滯不前,都必然會帶來失敗。而敢於嚐試風險,常常能出人意料地擺脫困境,獲得意外的收益。
美國公司的企業主管,在錄用新職員時都說:“你要不斷進取,發揮才能,否則將被淘汰。”
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對職員的要求就是這樣。突破現狀,不斷進取是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六、千萬不要同情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不單是身有殘疾和病痛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打擊時,也會生出悲觀失望、自憐自卑的心情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做命運的主人,而不應由命運來擺布自己。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曾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因病而僅剩下數周生命的婦人,一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思考和談論死亡有多恐怖。
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稱的藍姆·達斯當時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活呢?”
他剛對她這麼說時,那婦人覺得非常不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到他話中的誠意。“說得對!”她說,“我一直忙著想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
一個星期之後,那婦人還是過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過去一個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陣子豐富多了。”
另有一位朋友,因為幼年時患了一場大病,命雖保住了。但下肢卻癱瘓了。他的父親是郵局幹部,他父親在他中學畢業後設法在郵局給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著不動的工作,工資及各種福利待遇都與常人無別。在這個崗位上,他幹了三年。按說,一個重殘的人,能有一份這樣安穩有保障的工作,應該感到十分滿足了。他的許多身體健康的同學,都還在為謀一份職業而四處奔波求人呢。但他卻辭職了。因為他在人們的眼光中,不但看到了同情。更看到了憐憫還有不屑。
辭職後他先是開了一間小書店,但不到半年便因城市改造房屋拆遷而不得不關門。之後,他又與人合辦了一家小印刷廠,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便因合夥人背信棄義而倒閉。兩次經商,都沒成功,而且還債台高築,這時他的父母和朋友們又來勸他說:“你一個殘疾人,就別胡折騰了,多少好手好腳的人都碰得頭破血流呢,何況你!”父親勸他趁自己還在領導崗位上,讓他還是老老實實回郵局上班算了。但他還是沒有回頭,而是又選擇了開飯店。這次他吸取前兩次的教訓,一年下來,小飯店竟贏利兩萬多元,於是他又開了兩家連鎖店。10年之後,他的連鎖飯店不但在他居住的城市生根開花,而且還不斷在周邊的大小城市陸續開張。他自然也就成了事業成功的老板,且娶了漂亮能幹的姑娘。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經驗時,他說了很多,但他說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同情自己。別人同情你不要緊,若自己同情自己,就會成為懦夫,而沒有勇氣去奮鬥。一輩子隻能在別人的同情中生活。
當我們在麵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病痛、損失、挫敗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不斷地專注在病痛、折磨、懼怕的本身,而使日子更加難過。甚至許多人因此覺得“活不下去了”,而輕率地走上輕生的不歸路。沒有人喜歡麵對人生痛苦的部分,但隻有那些明了自己的思想動力、願意並成功自我掌控的人,才能夠避免將現有的苦痛不斷放大,才具備較佳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