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本書是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嚐試著寫的,幾經曲折,總算是完成了。按說該喘口氣,放鬆一下。可我怎麼也輕鬆不起來,心裏忐忑不安,就像得了產後憂鬱症。究其原因,恐怕是自己底氣不足,醜媳婦怕見公婆麵,生怕我的處女作對不起讀者。
幾年前,我在《兩岸關係》雜誌上陸續發表人物專訪文章,主要是一些部長級領導回憶曆史上兩岸發生的重大事件,得到了台辦係統同仁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認可。囿於雜誌的篇幅,好多內容難以展開。於是,一些朋友建議我寫書,將所采訪的內容都寫出來,作為曆史保存下來。有人對我開玩笑說,“你這是在搶救曆史,功德無量。”雖是戲語,可也有幾分真實。因為我采訪的這些部級領導,大都在80歲以上,趁他們健在,記錄下他們親曆的涉台大事,對後人研究台灣問題,無疑有所裨益。
我以紀實的手法來寫這本書,盡量做到史料性和可讀性相結合,以我那有限的文采再現真實的曆史,讓讀者在愉悅中了解曆史上的兩岸風雲。
對支持我的人們,我一直心存感激。我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國台辦的領導和同事,尤其是宣傳局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我特別要感謝國台辦主任助理張銘清同誌,他平易近人,學識淵博,十分關心年輕同誌的成長,他撥冗撰寫的序言,文字練達、微言大義,為本書增色不少。我要感謝程思遠、楊斯德、羅青長、賈亦斌、何振梁、童小鵬、石一宸、劉小萍、熊向暉、趙煒、何振梁、耿文卿等老領導的支持,他們積極接受我的采訪,還提供了珍貴的曆史資料和圖片。我要感謝華藝出版社的鮑立銜社長和劉泰副社長,他們為本書的順利出版,給予了指導和幫助。我還要感謝雜誌社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大力支持。本書寫作過程中參考了研究台灣問題的專家學者的成果和“華夏經緯網”、《台灣研究》、《中國結》、《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蔣介石與台灣》、《炮擊金門》、《黨史博覽》雜誌等書刊媒體的有關資料,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並致謝。
在本書付梓之際,我想起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古話,如果本書能為讀者帶來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能夠引起讀者關心台灣問題,關注祖國統一,那我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了。
李立
2004年11月10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