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的人類是自然神論者,人類對自然充滿敬畏,人類眼中的大海既有獸性的一麵,也有神性和人性的一麵。現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大海依然保留了這種雙重性品格:她凶險神秘同時又充滿美感和浪漫;她挑戰人的勇氣同時又像母親那樣給人安全和庇護。受基督教的影響,西方文學中的大海還經常與救贖和再生聯係在一起。
大致說來,英語海洋文學(Sea Literature)含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廣義上的Sea Literature指的是所有與海洋相關的一切文獻資料(包括航海記錄、船隻製造技術資料和海洋文學作品);狹義上的Sea Literature是指以海洋或海上經曆為書寫對象、旨在凸顯人與海洋的價值關係和審美意蘊的文學作品。換言之,狹義上的海洋文學須兼有海洋性和文學性兩大基本屬性。
但也有學者(以台灣學者為代表)認為這樣的定義還不足以突出“海洋文學”的內在特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文學應該是作品主題須與海洋的特性密切相關,並給人帶來心靈的感動和滿足,也即作品“須令讀者在理性、感性和意誌方麵對海洋產生特殊的興趣”。
不僅如此,“理性興趣層麵的海洋文學作品,主要是以研究和觀察廣闊的海洋空間及現象為主題”。對海洋文學的這般界定當然有其道理,不過未免顯得有些苛刻。我們不妨將海洋文學的定義放寬些,將那些以海洋為題材或根據海上的體驗寫成的反映人類與大海情感關係的文學作品都納入海洋文學的範疇。
序英美海洋文學與海洋意識
二 中古時期的英國文學多半以海洋為主題。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史詩《貝奧武甫》中的大海黑暗幽深,是海怪的棲身場所,大海的神秘和凶險暗示著大自然的恐怖。貝奧武甫手持利劍潛入海底殺死海怪,為民除害,這象征性地反映了人們希望戰勝自然災害的美好願望。
在很大程度上,史詩中有關大海及海怪的恐怖意象反映了島國居民的生存焦慮,同時也表明人們試圖以大海為參照確立自己的地緣政治和島國文化身份。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約1340~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很早就涉及了有關當時商人海上航行及海盜的記錄,這表明作者對14世紀的英國海上貿易及遭遇的海盜風險有較多的了解。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此後英國海洋文學走向繁榮。
16世紀英國湧現了大量海洋文學作品。不過,與過去有關海上曆險的描述有所不同的是,16世紀的海洋作品大多側重渲染海上世界的奇幻,典型如托馬斯·莫爾(1478~1535)的《烏托邦》(1516)。都鐸王朝時期,為鼓勵海外探險,理查德·艾登(Richard Eden,約1512~1576)受命翻譯西班牙天體學家馬丁·科切茲·德·阿爾巴卡(Martín Cortés de Albacar,1510~1582)的《航海藝術》(The Arte of Navigation,1561)一書,成為英語第一部航海手冊。
童年時代的人類是自然神論者,人類對自然充滿敬畏,人類眼中的大海既有獸性的一麵,也有神性和人性的一麵。現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大海依然保留了這種雙重性品格:她凶險神秘同時又充滿美感和浪漫;她挑戰人的勇氣同時又像母親那樣給人安全和庇護。受基督教的影響,西方文學中的大海還經常與救贖和再生聯係在一起。
大致說來,英語海洋文學(Sea Literature)含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廣義上的Sea Literature指的是所有與海洋相關的一切文獻資料(包括航海記錄、船隻製造技術資料和海洋文學作品);狹義上的Sea Literature是指以海洋或海上經曆為書寫對象、旨在凸顯人與海洋的價值關係和審美意蘊的文學作品。換言之,狹義上的海洋文學須兼有海洋性和文學性兩大基本屬性。
但也有學者(以台灣學者為代表)認為這樣的定義還不足以突出“海洋文學”的內在特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文學應該是作品主題須與海洋的特性密切相關,並給人帶來心靈的感動和滿足,也即作品“須令讀者在理性、感性和意誌方麵對海洋產生特殊的興趣”。
不僅如此,“理性興趣層麵的海洋文學作品,主要是以研究和觀察廣闊的海洋空間及現象為主題”。對海洋文學的這般界定當然有其道理,不過未免顯得有些苛刻。我們不妨將海洋文學的定義放寬些,將那些以海洋為題材或根據海上的體驗寫成的反映人類與大海情感關係的文學作品都納入海洋文學的範疇。
序英美海洋文學與海洋意識
二 中古時期的英國文學多半以海洋為主題。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史詩《貝奧武甫》中的大海黑暗幽深,是海怪的棲身場所,大海的神秘和凶險暗示著大自然的恐怖。貝奧武甫手持利劍潛入海底殺死海怪,為民除害,這象征性地反映了人們希望戰勝自然災害的美好願望。
在很大程度上,史詩中有關大海及海怪的恐怖意象反映了島國居民的生存焦慮,同時也表明人們試圖以大海為參照確立自己的地緣政治和島國文化身份。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約1340~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很早就涉及了有關當時商人海上航行及海盜的記錄,這表明作者對14世紀的英國海上貿易及遭遇的海盜風險有較多的了解。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此後英國海洋文學走向繁榮。
16世紀英國湧現了大量海洋文學作品。不過,與過去有關海上曆險的描述有所不同的是,16世紀的海洋作品大多側重渲染海上世界的奇幻,典型如托馬斯·莫爾(1478~1535)的《烏托邦》(1516)。都鐸王朝時期,為鼓勵海外探險,理查德·艾登(Richard Eden,約1512~1576)受命翻譯西班牙天體學家馬丁·科切茲·德·阿爾巴卡(Martín Cortés de Albacar,1510~1582)的《航海藝術》(The Arte of Navigation,1561)一書,成為英語第一部航海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