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艾米莉·迪金森的相遇始於2001年。那一年的9月,我到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英美文學方向的博士學位,我的導師朱剛教授建議我把迪金森的詩歌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無知者無畏,對詩歌研究並無基礎的我,因為相信導師的視界和評判,勇敢地走向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詩人。結果,對迪金森的生命曆程與她的詩歌理解得越多,我就越敬佩她的語言能力,對她的詩歌也就越來越癡迷。直到今天,我仍然慶幸當初對導師建議的聽從,使我得以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經常感受到迪金森的語言所帶來的驚喜,而那陣陣驚喜足以讓生命感受豐盈。
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四年,就是我與艾米莉·迪金森的作品朝夕相處的四年。那四年,讓我不僅僅完成了博士論文《渴望名譽和堅持無名:對艾米莉·迪金森欲求的拉康式精神分析》,收獲博士學位,還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博士論文是用英文撰寫的,後來以“艾米莉·迪金森的欲望——拉康式解讀”為名,於2009年在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
博士畢業之後,我會不定期地,每隔一段時間,就回歸到迪金森的詩集中去,就像去拜訪一位老友,而每次拜訪,這位老友都會贈送給我一篇學術論文。這樣,斷斷續續地,我已經完成了8篇學術論文,其中3篇已經在外語類核心刊物上發表。現在,我把這8篇論文放在一起,它們正好契合了迪金森選擇“詩意地棲居”的主題,而且貫穿它們始終的是對迪金森詩歌藝術進行研究的主線,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其實也與我對迪金森其人其詩一貫的認識密切相關,於是我便把它們結集出版,也算是我對迪金森研究的又一份貢獻吧。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同一首詩歌可能同時適用於兩個論題,所以會在書中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現。還因為,書中各個部分完成的時間相隔較久,因此對同一首詩歌的理解也有差異之處,造成翻譯上的細微變化,但我都保持原來的翻譯不作改動了,因為這些是我學術成長曆史的見證。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的陪伴,讓我得以從容地麵對生活,因此,我要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嶽鳳梅 2013年6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