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洪水主題’”,主要分析迪金森對“不朽”的認識。對於迪金森來說,“不朽”是一個如同大洪水一樣的主題,因為在《聖經》裏,上帝向諾亞允諾他及他的家人可以逃離大洪水獲得不死的命運。因此,“不朽”存在於洪水過後的西方世界,但沒有人可得機會窺見,迪金森認為隻有通過想象才可以接近這種神秘的存在。關於“不朽”,迪金森一共創作了50多首詩歌。第一節“死亡、永恒與不朽”重點分析迪金森詩歌中所體現的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迪金森認為“不朽”與“死亡”同行,而永恒是他們的目標與方向。父親死後,“不朽”還是一個家庭成員。有時候,死亡的森林橫亙在我們前往永恒之城的道路上;有時候,永恒又成為我們的身後事,而不朽在我們麵前展現。第二節“上帝、天國與不朽”體現了迪金森對基督教一貫的懷疑態度。她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不朽”的騷擾,而她也不斷修正自己對彼岸世界的認識。上帝的天國除了經常劫掠我們的親人朋友之外,和地上的天堂並無不同,迪金森認為人們可以在地上的天堂創造性地獲得“不朽”。第三節“不朽的實現”探討了迪金森創造性實現“不朽”的手段。隱居是她選擇洞見“不朽”的方式。通過信件與人交流,也是“不朽”的一種實現。拒絕發表作品也與迪金森對“不朽”的認識有關。而愛與自然是迪金森實現“不朽”所需要的條件。
第五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愛情組詩”,對女詩人的情感經曆進行了猜測。迪金森終身未嫁,但從她的信件中可以確定她一生當中認真地愛過兩個人,也因此創作了一些關於愛情的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迪金森獨特的愛情哲學,也解釋了她拒絕婚姻的緣由。第一節“婚姻與詩歌創作的衝突”就說明了迪金森擁有愛人卻遲遲沒有步入婚姻殿堂的原因。她認為婚姻會毀掉詩人的“第一視角”和想象力。而她向往獨立自治的生活,希望在獨立自治的生活裏永遠保有處子的視角和小女孩才有的想象力。第二節“愛與詩歌創作”凸顯迪金森對兩者關聯的認識。對於迪金森來說,愛具有更廣泛的含義,不僅僅局限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眷戀,更是一種存在的方式,而詩歌創作也是一種存在方式。迪金森認為愛是不朽,是永恒,是自由,是詩歌創作的源泉。第三節“詩意的愛情”分析了迪金森詩歌中所描述的雛菊對太陽的追隨、雛菊對阿爾卑斯山的依戀、蜜蜂對玫瑰的追求、藍鈴花對蜜蜂的傾心。
第六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戰爭組詩”,通過分析迪金森關於戰爭和戰爭所造成的傷亡描寫的詩歌來說明迪金森對美國內戰的恐懼,對傷亡戰士的緬懷與哀悼。“戰爭背景”一節通過對信件和詩歌的解讀,認為迪金森在1862年創作的一些詩歌就是針對內戰有感而作。“哀悼弗雷澤”一節主要分析迪金森為阿莫斯特鎮上陣亡的戰士弗雷澤所創作的幾首詩歌。“悼念傷亡的戰士”一節所引用的詩歌表達了迪金森對內戰中死去的年輕生命的尊敬與哀挽,同時也突出了戰爭的殘酷。
第四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洪水主題’”,主要分析迪金森對“不朽”的認識。對於迪金森來說,“不朽”是一個如同大洪水一樣的主題,因為在《聖經》裏,上帝向諾亞允諾他及他的家人可以逃離大洪水獲得不死的命運。因此,“不朽”存在於洪水過後的西方世界,但沒有人可得機會窺見,迪金森認為隻有通過想象才可以接近這種神秘的存在。關於“不朽”,迪金森一共創作了50多首詩歌。第一節“死亡、永恒與不朽”重點分析迪金森詩歌中所體現的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迪金森認為“不朽”與“死亡”同行,而永恒是他們的目標與方向。父親死後,“不朽”還是一個家庭成員。有時候,死亡的森林橫亙在我們前往永恒之城的道路上;有時候,永恒又成為我們的身後事,而不朽在我們麵前展現。第二節“上帝、天國與不朽”體現了迪金森對基督教一貫的懷疑態度。她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不朽”的騷擾,而她也不斷修正自己對彼岸世界的認識。上帝的天國除了經常劫掠我們的親人朋友之外,和地上的天堂並無不同,迪金森認為人們可以在地上的天堂創造性地獲得“不朽”。第三節“不朽的實現”探討了迪金森創造性實現“不朽”的手段。隱居是她選擇洞見“不朽”的方式。通過信件與人交流,也是“不朽”的一種實現。拒絕發表作品也與迪金森對“不朽”的認識有關。而愛與自然是迪金森實現“不朽”所需要的條件。
第五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愛情組詩”,對女詩人的情感經曆進行了猜測。迪金森終身未嫁,但從她的信件中可以確定她一生當中認真地愛過兩個人,也因此創作了一些關於愛情的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迪金森獨特的愛情哲學,也解釋了她拒絕婚姻的緣由。第一節“婚姻與詩歌創作的衝突”就說明了迪金森擁有愛人卻遲遲沒有步入婚姻殿堂的原因。她認為婚姻會毀掉詩人的“第一視角”和想象力。而她向往獨立自治的生活,希望在獨立自治的生活裏永遠保有處子的視角和小女孩才有的想象力。第二節“愛與詩歌創作”凸顯迪金森對兩者關聯的認識。對於迪金森來說,愛具有更廣泛的含義,不僅僅局限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眷戀,更是一種存在的方式,而詩歌創作也是一種存在方式。迪金森認為愛是不朽,是永恒,是自由,是詩歌創作的源泉。第三節“詩意的愛情”分析了迪金森詩歌中所描述的雛菊對太陽的追隨、雛菊對阿爾卑斯山的依戀、蜜蜂對玫瑰的追求、藍鈴花對蜜蜂的傾心。
第六章“艾米莉·迪金森的戰爭組詩”,通過分析迪金森關於戰爭和戰爭所造成的傷亡描寫的詩歌來說明迪金森對美國內戰的恐懼,對傷亡戰士的緬懷與哀悼。“戰爭背景”一節通過對信件和詩歌的解讀,認為迪金森在1862年創作的一些詩歌就是針對內戰有感而作。“哀悼弗雷澤”一節主要分析迪金森為阿莫斯特鎮上陣亡的戰士弗雷澤所創作的幾首詩歌。“悼念傷亡的戰士”一節所引用的詩歌表達了迪金森對內戰中死去的年輕生命的尊敬與哀挽,同時也突出了戰爭的殘酷。
第七章“艾米莉·迪金森的反叛”,延續了女性主義批評方法對迪金森詩歌的研究。通過對迪金森拒絕加入教會、隱居、隻穿白衣這三個行為的分析,論述迪金森作為一個思想獨立的女人對父權社會的一貫反叛。第一節“反叛的少女”通過相關的信件和詩歌說明迪金森從少女時代起就開始表現得與眾不同。當學校的同學、兒時的玩伴、家裏的親人陸續成為基督徒時,隻有迪金森一人堅守自己的認識與信念,拒絕加入教會。第二節“隱居與寫作”認為迪金森選擇隱居是有意為之,也是性情使然,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進行詩歌創作。第三節“穿白衣的女人”探究了迪金森這一行為的象征意義,認為迪金森通過白衣表達了她追求詩人名望的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