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醫療衛生60年記憶(1 / 3)

“人工角膜”試製成功1975年,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鄭一仁等,研製成能使全角膜白斑等盲人重見光明的封閉式人工角膜。在解決穿透式人工角膜存在的“漏水長膜、人工角膜脫落”的並發症方麵有新的突破。該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第一台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誕生1977年9月,北京40多個單位協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這台加速器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醫療設備的一項空白,使我國在癌症的放射治療方麵增添了一項先進設備。

首例肝移植成功1977年10月21日,上海第二醫學院瑞金醫院在林言箴、李宏為等教授的率領下,開展了國內首例人體原位肝移植,揭開了中國肝移植曆史的序幕。

“廣東Ⅰ型”生物心瓣膜製成1979年,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單位研製的“廣東Ⅰ型”生物心瓣膜取得成功。該瓣膜是選用經科學方法喂養的良種年輕豬心瓣膜製成的,已成功用於臨床。

1980—1989年

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係建立1981年,中國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係體外培養成功。這項技術的完成單位是上海市胸科醫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對於進一步研究人體肺腺癌的生物學特性,探索肺癌的發病原因和生長、發展規律以及開展肺癌的早期診斷等,提供了細胞學基礎。

發現兩種血紅蛋白的新變形1982年,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血紅蛋白“武鳴-文昌”和“沈陽”兩種血紅蛋白的新變形。

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1983年,武漢醫學院從患者血液中分離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

抗綠膿杆菌的凍幹免疫血漿製成中國著名微生物學家陳廷祚研製成功凍幹綠膿杆菌免疫血漿,為防治燒傷綠膿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該成果獲得198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發明新植皮法1985年,北京積水潭醫院發明大張異體皮加微粒自體皮播散植皮法,使我國大麵積燒傷的救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青蒿素獲一類新藥證書1986年,青蒿素獲一類新藥證書。青蒿素是我國得到國際承認的唯一抗瘧新藥。該藥對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藥品。

斷肢再植術打破國際紀錄1987年,中國蘭州軍區總醫院為左手腕部斷離54小時的女學生行斷肢再植術獲得成功,打破了國際斷肢36小時後再植成功的紀錄。

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鄭萌珠1988年,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出生,女嬰出生時體重3900克,身長52厘米。

我國首例試管奶牛誕生1989年,在被稱為中國“試管動物研究之父”的範必勤的主持下,全國第一隻冷凍體外受精胚胎試管牛在南京誕生。這是我國首例采用冷凍體外受精的胚胎移植成功的試管牛。

“人工角膜”試製成功1975年,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鄭一仁等,研製成能使全角膜白斑等盲人重見光明的封閉式人工角膜。在解決穿透式人工角膜存在的“漏水長膜、人工角膜脫落”的並發症方麵有新的突破。該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第一台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誕生1977年9月,北京40多個單位協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這台加速器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醫療設備的一項空白,使我國在癌症的放射治療方麵增添了一項先進設備。

首例肝移植成功1977年10月21日,上海第二醫學院瑞金醫院在林言箴、李宏為等教授的率領下,開展了國內首例人體原位肝移植,揭開了中國肝移植曆史的序幕。

“廣東Ⅰ型”生物心瓣膜製成1979年,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單位研製的“廣東Ⅰ型”生物心瓣膜取得成功。該瓣膜是選用經科學方法喂養的良種年輕豬心瓣膜製成的,已成功用於臨床。

1980—1989年

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係建立1981年,中國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係體外培養成功。這項技術的完成單位是上海市胸科醫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對於進一步研究人體肺腺癌的生物學特性,探索肺癌的發病原因和生長、發展規律以及開展肺癌的早期診斷等,提供了細胞學基礎。

發現兩種血紅蛋白的新變形1982年,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血紅蛋白“武鳴-文昌”和“沈陽”兩種血紅蛋白的新變形。

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1983年,武漢醫學院從患者血液中分離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

抗綠膿杆菌的凍幹免疫血漿製成中國著名微生物學家陳廷祚研製成功凍幹綠膿杆菌免疫血漿,為防治燒傷綠膿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該成果獲得198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發明新植皮法1985年,北京積水潭醫院發明大張異體皮加微粒自體皮播散植皮法,使我國大麵積燒傷的救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