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一直以來,以其精致的節奏韻律和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出了曆代文人騷客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也集中反映出了那些時代獨特的社會生活麵貌和複雜的社會階級矛盾。
在中國古代,詩與歌是有區別的,即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為歌。正如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所述:"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因為早期的詩多是合樂而唱的,所以盡管現在已經沒有用於詠唱的詩了,人們還是習慣將其稱之為詩歌。
關於詩歌的定義,不同時代不同詩人自然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總結起來,可以發現古人對於詩歌的理解大多是強調其鮮明的抒情性,即詩歌是用來表達人的情誌的一種文體,這種理解與我們今天的說法極為相似,如出一轍。現代詩人何其芳曾對詩作過比較全麵的概括:"詩是一種最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凝練和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則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關於寫詩和讀詩》)由此可見,詩歌首先要源於生活,反映生活;其次要富有情感與想象,切不可枯白乏味,死氣沉沉;再次要語言凝練,講究韻律,富有音樂感。總之,詩歌是一種運用凝練的語言,通過豐富的藝術想象,以鮮明和諧的節奏、韻律,將生活中的事件和場麵與詩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緒融為一體,從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作者審美情感的文學體裁。
先秦時期的《詩經》一般被看作是中國詩歌史的起點,並且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的源頭,這與後來的浪漫主義源頭--楚辭的產生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的兩朵奇葩。至兩漢時期,樂府民歌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代敘事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孔雀東南飛》和《古詩十九首》,這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內涵,拓展了詩歌的內容。魏晉南北朝時,建安風骨和竹林七賢的出現以及田園詩和山水詩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詩歌形式的探索,從而實現了詩歌的多元化發展,在藝術表現上取得很大成就,為後代詩人提供了一些借鑒。唐宋時期,詩歌發展達到鼎盛階段,不論是作品的數量,還是詩人的隊伍都是前朝後代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多樣化的詩風,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明清時,雖然仍有許多作家從事詩歌創作,但遠不及唐宋。當然,不可否認,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傑出的詩人、詩派,其優秀的作品同樣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成為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晴雨表"。
幾千年來,不斷發展的詩歌一直是中國文壇上最活躍的文學體裁之一,並且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轉變而變化,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風姿。在詩歌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辭、賦、詞、曲等多樣化的文學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拓寬了人們的審美空間,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暗夜星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