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百尺竿頭更進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1 / 3)

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麵積267.4萬多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裏;30多個省中的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中國七大江河水係,劣五類水質占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01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萬噸。中國的城市無不沉陷在工業汙染和汽車廢氣之中,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三)國際上重視保護資源環境的發展理念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各種發展理論、發展觀念層出不窮。二戰結束初期,人們關注的重點是“經濟增長”,未把發展和增長分開,形成了以追求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但這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社會、環境資源問題,一些國家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境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注重經濟發展、保護資源、注重社會進步的發展觀念漸漸形成。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認為地球資源能源不可再生,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生存必然受到威脅。這一報告,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也引發人們開始關注增長和自然環境的關係。20世紀80年代,學者對發展有了更深入全麵的認識,認為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1983年,法國學者佩魯受聯合國委托,寫出《新發展觀》一書,提出發展是“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該書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觀點還沒有把當代人的發展與子孫後代的發展聯係起來。針對20世紀80年代南北差距逐漸擴大,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情況,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由當時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研究的專題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清晰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標誌著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可持續發展觀被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即《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所采納,標誌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世界認可。這種新發展理念直接影響了中國發展戰略的製定,中國於1994年就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在吸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科學發展觀得以醞釀。從這個角度講,科學發展觀具有世界曆史意義。

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麵積267.4萬多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裏;30多個省中的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中國七大江河水係,劣五類水質占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01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萬噸。中國的城市無不沉陷在工業汙染和汽車廢氣之中,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三)國際上重視保護資源環境的發展理念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各種發展理論、發展觀念層出不窮。二戰結束初期,人們關注的重點是“經濟增長”,未把發展和增長分開,形成了以追求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但這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社會、環境資源問題,一些國家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境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注重經濟發展、保護資源、注重社會進步的發展觀念漸漸形成。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認為地球資源能源不可再生,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生存必然受到威脅。這一報告,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也引發人們開始關注增長和自然環境的關係。20世紀80年代,學者對發展有了更深入全麵的認識,認為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1983年,法國學者佩魯受聯合國委托,寫出《新發展觀》一書,提出發展是“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該書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觀點還沒有把當代人的發展與子孫後代的發展聯係起來。針對20世紀80年代南北差距逐漸擴大,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情況,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由當時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研究的專題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清晰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標誌著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可持續發展觀被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即《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所采納,標誌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世界認可。這種新發展理念直接影響了中國發展戰略的製定,中國於1994年就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在吸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科學發展觀得以醞釀。從這個角度講,科學發展觀具有世界曆史意義。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總書記,他為解決上述問題,總結全黨智慧,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新理念,試圖領導中國走出一條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做了全麵而深刻闡釋,並明確進行理論定位,標誌科學發展觀的完善。第一,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理論地位進行了分析,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第二,對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依據進行了概括,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第三,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並予以全麵闡述,即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第四,論述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的四個方麵的要求。一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二是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四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經過十七大,科學發展觀理論地位凸顯,已經上升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