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想不到的是,當我又回到塞上之後,偶爾聽到那曾使我不耐的上海口音,竟也感到了幾分親切。

前幾年,在香港住了幾天,整日在耳邊響的是聽不懂的英語和同樣聽不懂的粵語。麵前走動的雖也大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卻無法交流,無法溝通。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漂浮感,使我倍覺前所未有的孤獨。一次,無意打開電視,忽然聽到了那麼熟悉的普通話,一時間,一股暖流通遍全身,如聞鄉音,如見親人。平日裏,耳邊聽的是普通話,口中講的是普通話,卻從不知道,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話,竟然這樣可親可愛。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使我在那富足美麗的異鄉一刻也不願再住下去。

至此,我方恍然,人對鄉音的那種特殊而又執著的感情,其實是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筋骨相連的眷戀。

由此,理解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痛切,理解了"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淒愴,理解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的情愫,也由此理解了海外遊子對故園至死不減的思念,血畢竟濃於水,人,不能忘了根本。

盡管與周圍的世界相比較,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仍很落後,盡管我們對這落後也時有刻薄之意,但是我卻不願在外人,尤其是優於我們的外人麵前編排它的不是。我們說這是"護短",是"狹隘"。不過,若沒有這類"護短"與"狹隘",一味糟蹋生養自己的土地,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尊嚴。

我熱愛我的鄉音,我熱愛生我養我的每一寸土地。

本篇散文的語言表達通俗而流暢,字裏行間透出作者對"鄉音"真摯的情感。作者由自己的家鄉話談起,到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的地方方言層層展開,揭示出"人對鄉音的那種特殊而又執著的感情,其實是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筋骨相連的眷戀",尤其文章最後由愛鄉音,到"愛家鄉、愛祖國",使本文主旨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馮劍華,寧夏文聯副主席,《朔方》文學月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再也想不到的是,當我又回到塞上之後,偶爾聽到那曾使我不耐的上海口音,竟也感到了幾分親切。

前幾年,在香港住了幾天,整日在耳邊響的是聽不懂的英語和同樣聽不懂的粵語。麵前走動的雖也大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卻無法交流,無法溝通。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漂浮感,使我倍覺前所未有的孤獨。一次,無意打開電視,忽然聽到了那麼熟悉的普通話,一時間,一股暖流通遍全身,如聞鄉音,如見親人。平日裏,耳邊聽的是普通話,口中講的是普通話,卻從不知道,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話,竟然這樣可親可愛。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使我在那富足美麗的異鄉一刻也不願再住下去。

至此,我方恍然,人對鄉音的那種特殊而又執著的感情,其實是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筋骨相連的眷戀。

由此,理解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痛切,理解了"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淒愴,理解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的情愫,也由此理解了海外遊子對故園至死不減的思念,血畢竟濃於水,人,不能忘了根本。

盡管與周圍的世界相比較,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仍很落後,盡管我們對這落後也時有刻薄之意,但是我卻不願在外人,尤其是優於我們的外人麵前編排它的不是。我們說這是"護短",是"狹隘"。不過,若沒有這類"護短"與"狹隘",一味糟蹋生養自己的土地,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尊嚴。

我熱愛我的鄉音,我熱愛生我養我的每一寸土地。

本篇散文的語言表達通俗而流暢,字裏行間透出作者對"鄉音"真摯的情感。作者由自己的家鄉話談起,到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的地方方言層層展開,揭示出"人對鄉音的那種特殊而又執著的感情,其實是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筋骨相連的眷戀",尤其文章最後由愛鄉音,到"愛家鄉、愛祖國",使本文主旨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馮劍華,寧夏文聯副主席,《朔方》文學月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