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是血壓升高的主因,清淡少鹽是關鍵
國際醫學界有研究證實,鈉鹽是引起血壓升高的一個主要誘因。因為當體內的鈉濃度升高時,為了將其保持在正常水平,腎髒會減少排尿,這就使存留在體內的水分增加。這時,心髒需要相應輸送出大量的血液,因此心輸出量也會增加。與此同時,被送出的大量血液又會給血管施加強大的壓力,從而導致血壓升高。
另一方麵,過多的鈉鹽還會通過提高血管外周阻力來使血壓升高。因為當鈉在血管壁的細胞內含量增多時,會引起血管收縮。同時,大量的鈉進入血管壁的細胞內還會使血管壁發生水腫,導致血管腔變窄,血管外周壓力增大。
所以,控製體內鈉的含量能幫助維持血壓正常,而要實現這個步驟,平時就要堅持低鹽、清淡飲食,一般正常人每日用鹽量應在6克以下,高血壓患者應控製在5克以下。病情較重、有並發症者需控製在3克以下,甚至無鹽飲食,還可以用醬油等調味料代替食鹽,使菜品保持一點鹹味即可。同時適當多吃含鈣、鉀豐富的食物也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鈉鹽的一個有效途徑。
味精也要少吃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在人體內會分解形成穀氨酸和鈉離子,相當於另一種形式的“鹽”,所以味精吃多了同樣會加重高血壓。所以,為了從根本上使血壓得到控製,應從忌口開始做起,少吃鹽和味精,慢慢糾正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留意那些看不見的鹽
飲食中除了減少鹽的攝入外,很多調味料,比如椒鹽、豆豉、辣椒醬、蠔油、醬油、老抽等,也含有較高的鹽分,在使用的時候要相應減少鹽的用量。像酸菜、鹹菜、泡菜這樣的醃製食品中鹽含量也不少,也要少吃。
高血壓低鹽飲食是否越低越好
低鹽飲食並非越低越好
低鹽飲食並不是說吃鹽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鹽。食鹽能調節細胞和血液中的水分,有助於細胞功能的正常發揮,有預防脫水的作用。過度限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鈉鹽攝入不足,則會使細胞內外滲透壓失去平衡,促使水分進入細胞內。如果長期過度限製鹽的攝入,會導致血清鈉含量偏低,從而引起神經、精神症狀,出現眩暈、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厭食、脈搏細弱、心率加速、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症狀,醫學上稱為“低鈉綜合征”。極度限鹽能使體液容量下降,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及交感神經係統活性增加,可導致部分病人的血壓反而升高。
食鹽攝取量不可驟然降低
不要突然停止食鹽的攝入,否則會破壞體內水分平衡,引發脫水,增加血液的黏度。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由於其自身水分調節能力的降低,血流量會降低更多,從而易引發腦梗死。
因此,減鹽可分階段逐漸遞減,假如最初鹽的攝入量為10克,可逐漸遞減為8克、6克、5克、4克,這樣有助於降低血壓。
低鹽又美味的好方法
後放鹽
烹飪放鹽時,不要先放,一定要在起鍋前將鹽撒在食物上,這樣鹽附著在食物的表麵上,能使人感覺到明顯的鹽味,又不至於過量。
用酸味代替鹹味
剛開始低鹽飲食時,如果覺得口味太淡,可在飲食中用醋、檸檬汁、番茄醬等調味,既可以減鹽,又可以讓味道更好。
比如吃煎蛋的時候少放點鹽,加點檸檬汁就很美味。
用鹹味重的食物代替鹽
醬油裏邊也隱藏著鹽分,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用量,並相應減少食鹽的用量。同理,烹飪中可以選擇加入豆瓣醬、醬油來實現鹹味的口感,不放鹽,這也是減少食鹽攝入的一個好辦法。
用味道重的調料來調味
在烹飪菜肴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孜然、胡椒粉、番茄醬等調味料來代替鹽,或者適當加入蒜、蔥、洋蔥等口感較重的食物來提味,這樣可以掩蓋一下菜品的清淡。
加入果仁碎
做拌菜的時候,可以適當撒入一些芝麻、核桃碎、花生碎等果仁,可以增加風味,緩解少鹽的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