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的角度看,上述動作由3個係統協作完成。但從微觀的角度看,除了肌肉外還有血管(循環係統)參與了人體運動。手臂運動更離不開骨骼。
骨骼是肌肉附著的地方,肌肉收縮的直接作用是讓骨頭移動位置。血管(循環係統)通過把營養帶到骨骼、肌肉和神經間接地參與運動。
既然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就需要調動如此複雜的一套係統來完成,那麼,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相應的動作來調動這套複雜的係統,讓它不僵化、緩解它的疲勞,或者是對係統中的某個單元進行特殊的鍛煉。
同樣的道理,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健身書上寫著,用什麼動作就可以鍛煉什麼肌肉,我們也能看到一身肌肉塊的影星、模特等等。他們就是借助一些器械,采取一些動作,通過長時間地調動上述係統達到鍛煉某塊或某群肌肉的目的。
再回頭說說我們的廣播體操。從1954年我國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開始,一直到1997年,我國一共發布了8套廣播體操。不管如何變化,廣播體操的動作都具有協調身體、扭轉自然、快慢適當、均勻連貫等特點。雖然做一套廣播體操隻要4~5分鍾的時間,但是千萬不要小瞧了這短短的幾分鍾。當一個人連續用腦工作、學習幾個小時之後,大腦的血流就會明顯地增加,體內其他係統的供血量將會相對減少,這時,人體會有疲勞的感覺。這種狀況長期持續發生,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這個時候做一做廣播操,身體的各個係統、各個器官就得到了一次良性調節。廣播體操由伸展、擴胸、踢腿、側體、跳躍等不同的動作組成。這些動作的組合,可以科學地調整身體功能,讓身體不同部位的器官得到不同程度的運動,使疲勞的腦細胞得到休息,緊張的肌肉得到改善和調整,從而使人們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在大學體育教育中推廣的太極拳更是中國幾千年健身運動的精華,其對人體的調節作用比廣播體操更強大。
說到這裏,你就明白教育主管部門為什麼把這麼讓人“討厭”的廣播體操和太極拳列進日常的教學了吧。學生們在長時間坐著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大腦以外各係統的僵化和疲勞,廣播體操和太極拳是以強製的形式,以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動作來調動每個學生的運動啟動係統、運動執行係統、神經係統的反饋與控製係統及血管(循環係統)、骨骼的過程。
上大學的時候,一位體育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我的時候,他已經快退休了。當時,我隻知道他打一手非常好的太極拳。雖然我對太極拳不感興趣,但是每次體育課上他給我們示範太極拳動作時,我都會目不轉睛地看。看他打太極實在是一種享受:一招一式,一開一合,可謂形神合一。二十多年後,母校80年校慶的時候,我見到他,七十多歲的老人精神矍鑠,容貌也不見老,一舉一動不遜當年。當我問他因何保養得如此好時,他笑著對我說,他一直堅持每天早晚各打一遍太極拳,並未做任何其他保養。
我瞬時驚呆!
盡管我們對人體的機製還不明確,盡管對於運動完成的過程還存在很多探討,但無數的例子已經證明運動對人體是多麼的重要。
從宏觀的角度看,上述動作由3個係統協作完成。但從微觀的角度看,除了肌肉外還有血管(循環係統)參與了人體運動。手臂運動更離不開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