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發病機製
病因迄今未明,發病機製十分複雜,公認為神經細胞病變,主要病變部位在黑質和紋狀體,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年齡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40歲以前發病的人少見,發病可能與年齡增長有關。腦部最主要的多巴胺神經能通路是黑質紋狀體係統,當紋狀體內多巴胺遞質減少80%以上、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50%以上時,才會出現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正常神經老化一般不會達到這種水平,因此認為年齡老化隻是發病的促發因素。
2.環境暴露在環境中的工業或農業毒物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嗜神經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氯吡啶(MPTP)可使ATP生成減少,自由基生成增加,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
3.遺傳因素約10%的患者有家族史,為不完全外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隱性遺傳。
(二)治療原則
1.藥物治療早期無需特殊治療,應加強肢體鍛煉,鼓勵患者多做主動運動,若疾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則首選藥物治療,給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藥量;輕症者以單藥治療為宜,減藥要逐漸進行或加用其他替代藥物。常用的藥物為抗膽堿能藥物(安坦、環戊丙醇等)、金剛烷胺、左旋多巴及複方左旋多巴。
2.外科治療立體定向手術可以糾正基底核過高的抑製性輸出。
3.康複治療對患者進行各種日常生活的訓練和指導及語言、進食、步態康複訓練。
4.胚胎幹細胞移植及基因治療
工作過程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應詳細詢問患者有無家族史,患者起病時間與起病形式,從哪一側開始起病,發展速度如何,患者起病隱匿,最早的感受是肢體震顫或肢體動作不便。體格檢查時可發現運動減少,常出現肢體動作不靈活,發硬或舉動僵直不便的症狀。
2.身體狀況中老年人常見,男性稍多於女性。起病緩慢,逐漸進行。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及姿勢步態異常為主要特征。
(1)震顫:為首發症狀,多從一側肢端開始,常為規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對掌動作,隨著病情進展,震顫可波及四肢、下頜、唇、舌和頸部;靜止時震顫明顯,動作時減輕,入睡後消失等特點,故稱為“靜止性震顫”。
(2)強直:多從一側上肢近端開始,逐漸累及遠端、對側以及全身,患肢呈“鉛管樣”或“齒輪樣”強直,麵肌強直,表現“麵具臉”;軀幹和頸肌強直形成屈曲體態。
(3)運動減少:動作緩慢,精細動作不能順利進行,書寫困難,言語減少,語言低沉,嚴重時進食飲水嗆咳。因聯合運動及協同運動障礙表現“慌張步態”。書寫時手抖,並有越寫越小的傾向,稱為“小寫症”。
(一)病因及發病機製
病因迄今未明,發病機製十分複雜,公認為神經細胞病變,主要病變部位在黑質和紋狀體,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年齡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40歲以前發病的人少見,發病可能與年齡增長有關。腦部最主要的多巴胺神經能通路是黑質紋狀體係統,當紋狀體內多巴胺遞質減少80%以上、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50%以上時,才會出現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正常神經老化一般不會達到這種水平,因此認為年齡老化隻是發病的促發因素。
2.環境暴露在環境中的工業或農業毒物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嗜神經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氯吡啶(MPTP)可使ATP生成減少,自由基生成增加,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
3.遺傳因素約10%的患者有家族史,為不完全外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隱性遺傳。
(二)治療原則
1.藥物治療早期無需特殊治療,應加強肢體鍛煉,鼓勵患者多做主動運動,若疾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則首選藥物治療,給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藥量;輕症者以單藥治療為宜,減藥要逐漸進行或加用其他替代藥物。常用的藥物為抗膽堿能藥物(安坦、環戊丙醇等)、金剛烷胺、左旋多巴及複方左旋多巴。
2.外科治療立體定向手術可以糾正基底核過高的抑製性輸出。
3.康複治療對患者進行各種日常生活的訓練和指導及語言、進食、步態康複訓練。
4.胚胎幹細胞移植及基因治療
工作過程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應詳細詢問患者有無家族史,患者起病時間與起病形式,從哪一側開始起病,發展速度如何,患者起病隱匿,最早的感受是肢體震顫或肢體動作不便。體格檢查時可發現運動減少,常出現肢體動作不靈活,發硬或舉動僵直不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