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生理
1.高滲性脫水由於失水多於失鈉,細胞外液滲透壓增加,刺激視丘下部的口渴中樞,患者感到口渴而飲水,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增加,導致尿量減少,尿比重增高。若繼續脫水,循環血量減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腎小管對水鈉重吸收增加,以維持血容量,同時細胞內液水分向細胞外液轉移,導致細胞內液繼發脫水,嚴重時因腦細胞脫水而引起腦功能障礙。
2.低滲性脫水由於失鈉多於失水,細胞外液呈低滲,水向細胞內轉移,引起細胞水腫。由於滲透壓降低,早期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不減或增多,加重了細胞外液的丟失;晚期,由於血容量減少,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尿量減少。
3.等滲性脫水由於水和鈉丟失比例大致相等,早期主要是細胞外液丟失,血容量減少,引起腎素醛固酮係統興奮,醛固酮分泌增加,促進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細胞外液量得以回升。但體液持續丟失後,細胞內液也將逐漸外移,引起細胞脫水。
(四)治療原則
1.高滲性脫水應盡早去除病因,防止體液繼續丟失。不能口服的患者,靜脈滴注5%葡萄糖溶液。補入量(ml)=[血鈉測得值(mmolbrL)-血鈉正常值(mmolbrL)]×體重(kg)×4。一般分兩日補給,當日先給補水量的一半,餘下的次日補給,同時補給日需要量;在補水的同時適當補鈉,根據尿量適當補鉀。
2.低滲性脫水積極防治原發疾病。一般從靜脈補充等滲鹽水即可恢複,輕、中度患者可補給生理鹽水;重度缺鈉患者先補充血容量,再考慮應用高滲鹽水,如5%氯化鈉溶液200~300ml,盡快糾正血鈉過低,以後根據血清鈉的測定補充。需要補充鈉鹽的量(mmolbrL)=[血鈉正常值(mmolbrL)-血鈉測得值(mmolbrL)]×體重(kg)×0.6(女性為0.5)。按17mmolNa+=1gNa來換算補給氯化鈉的量,當日補給計算量的一半和日需要量4.5g。
3.等滲性脫水首先應消除引起等滲性脫水的原因,針對細胞外液量的減少,用平衡液、等滲鹽水盡快補充血容量。需要補充等滲鹽水的量(L)=(紅細胞壓積上升值br紅細胞壓積正常值)×體重(kg)×0.25,同時補給日需要量。在重度脫水、補大量鹽水時,避免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可采用平衡液補給。
工作過程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了解脫水的類型,詢問脫水的原因。
2.身體狀況評估患者脫水的程度及表現。
程度高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等滲性脫水輕度失水占體重的2%~4%。僅有口渴、尿少血清鈉在130~135mmolbrL,失鈉約0.5gbrkg。表現為疲乏、頭暈,尿量正常或增多,尿比重低惡心、厭食、頭暈、乏力、尿少,口渴不明顯。失液量同高滲性脫水
(三)病理生理
1.高滲性脫水由於失水多於失鈉,細胞外液滲透壓增加,刺激視丘下部的口渴中樞,患者感到口渴而飲水,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增加,導致尿量減少,尿比重增高。若繼續脫水,循環血量減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腎小管對水鈉重吸收增加,以維持血容量,同時細胞內液水分向細胞外液轉移,導致細胞內液繼發脫水,嚴重時因腦細胞脫水而引起腦功能障礙。
2.低滲性脫水由於失鈉多於失水,細胞外液呈低滲,水向細胞內轉移,引起細胞水腫。由於滲透壓降低,早期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不減或增多,加重了細胞外液的丟失;晚期,由於血容量減少,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尿量減少。
3.等滲性脫水由於水和鈉丟失比例大致相等,早期主要是細胞外液丟失,血容量減少,引起腎素醛固酮係統興奮,醛固酮分泌增加,促進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細胞外液量得以回升。但體液持續丟失後,細胞內液也將逐漸外移,引起細胞脫水。
(四)治療原則
1.高滲性脫水應盡早去除病因,防止體液繼續丟失。不能口服的患者,靜脈滴注5%葡萄糖溶液。補入量(ml)=[血鈉測得值(mmolbrL)-血鈉正常值(mmolbrL)]×體重(kg)×4。一般分兩日補給,當日先給補水量的一半,餘下的次日補給,同時補給日需要量;在補水的同時適當補鈉,根據尿量適當補鉀。
2.低滲性脫水積極防治原發疾病。一般從靜脈補充等滲鹽水即可恢複,輕、中度患者可補給生理鹽水;重度缺鈉患者先補充血容量,再考慮應用高滲鹽水,如5%氯化鈉溶液200~300ml,盡快糾正血鈉過低,以後根據血清鈉的測定補充。需要補充鈉鹽的量(mmolbrL)=[血鈉正常值(mmolbrL)-血鈉測得值(mmolbrL)]×體重(kg)×0.6(女性為0.5)。按17mmolNa+=1gNa來換算補給氯化鈉的量,當日補給計算量的一半和日需要量4.5g。
3.等滲性脫水首先應消除引起等滲性脫水的原因,針對細胞外液量的減少,用平衡液、等滲鹽水盡快補充血容量。需要補充等滲鹽水的量(L)=(紅細胞壓積上升值br紅細胞壓積正常值)×體重(kg)×0.25,同時補給日需要量。在重度脫水、補大量鹽水時,避免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可采用平衡液補給。
工作過程
(一)護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