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什麼是心理健康(1 / 2)

 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把有無疾病看作評判健康與否的依據。其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48年就為健康下過定義,即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具體說,就是人體發育良好、機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

在這個定義中,“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其實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並且是構成“健康”的要件。

身體的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人生第一財富。因此人們常用“1”來代表身體健康,用“0”來代表諸如事業、愛情、成就、榮譽、金錢等身體健康以外的方麵,意在強調沒有了“1”,一切“0”都失去了意義。

可見,身體健康對人生的幸福是多麼重要。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做到了身體健康,還不能代表他就是健康的。因為生理機能正常隻是前提,而心理健康才是關鍵。

我們常見到一些人身體條件很好,但整天處在生活的陰影裏,唉聲歎氣地過日子,甚至生命脆弱得不堪一擊。有些男孩常為自己的“陽氣”不足而苦惱,不是因為他的體質孱弱無比,而是因為他總覺得自己不像許多少女崇拜的“白馬王子”那麼瀟灑、英俊、剛毅;有些女孩常為自己的“魅力”不足而苦惱,不是因為她長得弱不禁風,而是因為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像許多男性迷戀的“白雪公主”那麼溫柔、嫻靜、婀娜。於是,那些性別特征模糊的“中性”人物反倒備受推崇。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做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而不僅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目前心理學界關於心理健康概念的普遍認識,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第一層含意是在強調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這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不可或缺的,這與身體健康必須具備“身體沒有疾病”這一基本條件的道理相同;第二層含義是在強調心理健康的必然性,也就是說以心理處於最佳狀態為目標,凡屬於不健康的心理傾向都要消除。

在生活中,有嚴重心理缺陷的人並不少見,隻是在對他人沒有造成明顯危害的情況下,還沒能引起人們高度關注而已。我們不希望故事中哈利和喬治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希望馬加爵馬加爵:係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與其同學為瑣事爭執,認為邵某等人說自己為人差、性格古怪等,有損自己名聲,於是決意殺害邵某等人,遂於2004年2月13日至15日,用鐵錘將4名被害人逐一殺害,並把被害人屍體藏匿於宿舍衣櫃內。作案後潛逃,經公安部通緝,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判處死刑。馬加爵事件引發了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討論。一類的事件再次發生,就應及早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把有無疾病看作評判健康與否的依據。其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48年就為健康下過定義,即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具體說,就是人體發育良好、機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

在這個定義中,“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其實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並且是構成“健康”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