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生物基本概念及生物學性狀(1 / 3)

(二)分類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依其分化程度或結構等不同分為三型:

1.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最小,能通過細菌濾器;分化程度較低,結構最簡單,無典型的細胞結構,缺乏酶係統,隻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由單一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組成,如病毒。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此類微生物眾多,包括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它們體積大小不一,衣原體、支原體、L型細菌體積較小,能通過細菌濾器;而其他體積較大,不能通過細菌濾器。缺乏完整的細胞器,生長能力不一,細菌、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能人工培養,而衣原體、立克次體隻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僅有原始核質,無核膜、核仁。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體積最大;分化程度較高,有內質網、線粒體、核糖體等多種完整的細胞器,能人工培養,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等典型的核結構,如真菌。

(三)作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是有益的,甚至有些是必需的。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依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進行;農業方麵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工業方麵以菌冶煉、以菌製藥;生活中以菌釀酒、以菌防汙;人體身上的微生物亦有營養和防病等作用,微生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政治經濟、未來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正如著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預言:“未來的話題將是微生物”。因此,自然界中雖然廣泛存在著各種微生物,但並不可怕,不應把微生物同疾病、死亡和災難聯係在一起而產生恐懼心理。

但微生物中確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類及動植物疾病,這些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致病,這些微生物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或條件致病菌。

(四)微生物學與發展簡史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代謝、遺傳、進化,以及與人類、動物、植物和自然界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微生物學工作者的任務是開發、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控製、消滅有害的微生物,使微生物學朝著人類健康需要的方向發展。

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是闡述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及條件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的一門學科。它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主要包括細菌學、真菌學與病毒學三部分。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目的是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尤其是控製和消滅傳染病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分類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依其分化程度或結構等不同分為三型:

1.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最小,能通過細菌濾器;分化程度較低,結構最簡單,無典型的細胞結構,缺乏酶係統,隻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由單一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組成,如病毒。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此類微生物眾多,包括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它們體積大小不一,衣原體、支原體、L型細菌體積較小,能通過細菌濾器;而其他體積較大,不能通過細菌濾器。缺乏完整的細胞器,生長能力不一,細菌、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能人工培養,而衣原體、立克次體隻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僅有原始核質,無核膜、核仁。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體積最大;分化程度較高,有內質網、線粒體、核糖體等多種完整的細胞器,能人工培養,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等典型的核結構,如真菌。

(三)作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是有益的,甚至有些是必需的。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依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進行;農業方麵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工業方麵以菌冶煉、以菌製藥;生活中以菌釀酒、以菌防汙;人體身上的微生物亦有營養和防病等作用,微生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政治經濟、未來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正如著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預言:“未來的話題將是微生物”。因此,自然界中雖然廣泛存在著各種微生物,但並不可怕,不應把微生物同疾病、死亡和災難聯係在一起而產生恐懼心理。

但微生物中確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類及動植物疾病,這些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致病,這些微生物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或條件致病菌。

(四)微生物學與發展簡史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代謝、遺傳、進化,以及與人類、動物、植物和自然界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微生物學工作者的任務是開發、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控製、消滅有害的微生物,使微生物學朝著人類健康需要的方向發展。

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是闡述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及條件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的一門學科。它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主要包括細菌學、真菌學與病毒學三部分。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目的是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尤其是控製和消滅傳染病打下良好的基礎。

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自磨鏡片發明了一架能放大266倍的顯微鏡,並於鏡下看到了汙水、牙垢等中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描述了微生物學的基本形態,揭開了微生物學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