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外的研究比較,我國對教學行為的專門研究起步較晚、相對薄弱。筆者在中國知網(KI)的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以“教學行為or教師行為or課堂行為”為檢索式進行題名精確搜索,結果顯示從1983年至2009年共發文大約為836篇。另外,以“課堂教學行為”為檢索式進行題名精確搜索,截至2009年發文數共有110篇。可以大致反映出國內關於“課堂教學行為”期刊論文的增長情況,2000年以前,教學行為相關研究的發文量小,之後逐年增長,2009年的發文數達到28篇。而以“初中and課堂教學行為”為檢索式精確匹配搜索,至2009年僅有5篇文章發表。這說明初中學段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較少得到學者的關注,尤其缺乏係統化的研究。
通過對上述教學行為研究文獻的梳理和概括,筆者發現,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方麵的研究多散見於諸如教學原則、教學藝術、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素質等問題的論述中,專門的文獻著述幾乎沒有。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學者的目光才逐漸轉向教學行為這一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慢慢見諸期刊或圖書。特別是在世紀交替的數年裏,由於新課程改革的推動,傅道春、唐鬆林、徐妙中、柳夕浪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湧現。2005年後,隨著“教師觀察行為理論研究”等內容被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國內的教學行為研究開始向縱深發展。林正範認為,教師行為研究是一項實踐性比較強的研究,成為課程與教學論整合的一個重要途徑,為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賈群生從價值觀角度把以往的教師行為研究歸納為三個途徑,即效率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語言分析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和行為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並主張以教師行為的意義為線索,以意義單元存在的情境作為基本分析單位,運用教育類專業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對教師行為的判斷和行為本身進行分析,為教學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總之,我國教學行為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果紛繁。
具體而言,國內外教學行為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學行為分類的研究、教師行為特征的研究、教師行為結構的研究、教師行為有效性的研究、師生互動行為的研究和學生行為的研究等幾個方麵。
與國外的研究比較,我國對教學行為的專門研究起步較晚、相對薄弱。筆者在中國知網(KI)的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以“教學行為or教師行為or課堂行為”為檢索式進行題名精確搜索,結果顯示從1983年至2009年共發文大約為836篇。另外,以“課堂教學行為”為檢索式進行題名精確搜索,截至2009年發文數共有110篇。可以大致反映出國內關於“課堂教學行為”期刊論文的增長情況,2000年以前,教學行為相關研究的發文量小,之後逐年增長,2009年的發文數達到28篇。而以“初中and課堂教學行為”為檢索式精確匹配搜索,至2009年僅有5篇文章發表。這說明初中學段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較少得到學者的關注,尤其缺乏係統化的研究。
通過對上述教學行為研究文獻的梳理和概括,筆者發現,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方麵的研究多散見於諸如教學原則、教學藝術、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素質等問題的論述中,專門的文獻著述幾乎沒有。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學者的目光才逐漸轉向教學行為這一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慢慢見諸期刊或圖書。特別是在世紀交替的數年裏,由於新課程改革的推動,傅道春、唐鬆林、徐妙中、柳夕浪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湧現。2005年後,隨著“教師觀察行為理論研究”等內容被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國內的教學行為研究開始向縱深發展。林正範認為,教師行為研究是一項實踐性比較強的研究,成為課程與教學論整合的一個重要途徑,為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賈群生從價值觀角度把以往的教師行為研究歸納為三個途徑,即效率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語言分析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和行為主義教師行為分析途徑,並主張以教師行為的意義為線索,以意義單元存在的情境作為基本分析單位,運用教育類專業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對教師行為的判斷和行為本身進行分析,為教學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總之,我國教學行為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果紛繁。
具體而言,國內外教學行為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學行為分類的研究、教師行為特征的研究、教師行為結構的研究、教師行為有效性的研究、師生互動行為的研究和學生行為的研究等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