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地,你在遠處看,每天人都在吃澱粉、脂肪,吃維他命A、維他命C,一篇很長的單子,你又回去在實驗室研究了一下,發現一點不錯,澱粉供給熱料,維他命A給人這個那個,——合於營養,用以維持生命。但是你去找一個不住在現代都市的鄉下佬問他,為什麼吃辣子,大蒜,他會回答你,“這才好吃,下飯的呀。”
愛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覺的。直接決定我們行為的確是這些欲望。這些欲望所引導出來的行為是不是總和人類生存的條件相合的呢?這問題曾引起過很多學者的討究。我們如果從上麵這段話看去,不免覺得人類的欲望確乎有點微妙,他們盡管要這個要那個,結果卻常常正合於他們生存的條件。欲望是什麼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礎的特性。這裏似乎有一種巧妙的安排,為了種族綿續,人會有兩性之愛;為了營養,人會有五味之好。因之,在19世紀發生了一種理論說,每個人隻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滿足我們本性裏帶來的欲望,社會就會形成一個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亞當斯密說,“冥冥中那隻看不見的手”會安排個社會秩序給每個為自己打算的人們去好好生活的。
這種理論所根據的其實並非現代社會而是鄉土社會,因為在鄉土社會中,這種理論多少是可以說正確的,正確的原因並不是真是有個“冥冥中”的那隻手,而是在鄉土社會中個人的欲望常是合於人類生存條件的。兩者所以合,那是因為欲望並非生物事實,而是文化事實。我說它是文化事實,意思是人造下來教人這樣想的。譬如說,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並不是遺傳的,而是從小養成的。所謂“自私”,為自己打算,怎樣打算法卻還是由社會上學來的。問題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麼的內容。這內容是文化所決定的。
我說欲望是文化事實,這句話並沒有保證說一切文化事實都是合於人類生存條件的。文化中有很多與人類生存條件無關甚至有害的。就是以吃一項來說,如果文化所允許我們入口的東西樣樣都是合於營養原則的,我們也不致有所謂毒物一類的東西了。就是不談毒物,普通的食品,還是可以助證“病從口入”的說法。再說得遠一些,我常覺得把“生存”作為人類最終的價值是不太確切的。人類如果和其他動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幹價值標準,所謂真善美之類。我也常喜歡以“人是生物中惟一能自殺的種類”來說明人之異於禽獸的“幾希”。——但是,人類主觀上盡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價值,文化盡管有一部分可以無關及無益於人類的生存,這些不合於生存的條件的文化以及接受不合於生存條件的文化的人,卻在時間裏被淘汰了。他們不存在了。淘汰作用的力量並不限於文化之內,也有在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這力量並不關心於價值問題;美醜,善惡,真偽,對它是無關的,它隻列下若幹條件,不合則去,合則留。我們可以覺得病西施是美,但是自然卻並不因她美而保留她,病的還是要死的,康健才是生存的條件。自然不禁止人自殺,但是沒有力量可以使自殺了的還能存在。
同樣地,你在遠處看,每天人都在吃澱粉、脂肪,吃維他命A、維他命C,一篇很長的單子,你又回去在實驗室研究了一下,發現一點不錯,澱粉供給熱料,維他命A給人這個那個,——合於營養,用以維持生命。但是你去找一個不住在現代都市的鄉下佬問他,為什麼吃辣子,大蒜,他會回答你,“這才好吃,下飯的呀。”
愛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覺的。直接決定我們行為的確是這些欲望。這些欲望所引導出來的行為是不是總和人類生存的條件相合的呢?這問題曾引起過很多學者的討究。我們如果從上麵這段話看去,不免覺得人類的欲望確乎有點微妙,他們盡管要這個要那個,結果卻常常正合於他們生存的條件。欲望是什麼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礎的特性。這裏似乎有一種巧妙的安排,為了種族綿續,人會有兩性之愛;為了營養,人會有五味之好。因之,在19世紀發生了一種理論說,每個人隻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滿足我們本性裏帶來的欲望,社會就會形成一個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亞當斯密說,“冥冥中那隻看不見的手”會安排個社會秩序給每個為自己打算的人們去好好生活的。
這種理論所根據的其實並非現代社會而是鄉土社會,因為在鄉土社會中,這種理論多少是可以說正確的,正確的原因並不是真是有個“冥冥中”的那隻手,而是在鄉土社會中個人的欲望常是合於人類生存條件的。兩者所以合,那是因為欲望並非生物事實,而是文化事實。我說它是文化事實,意思是人造下來教人這樣想的。譬如說,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並不是遺傳的,而是從小養成的。所謂“自私”,為自己打算,怎樣打算法卻還是由社會上學來的。問題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麼的內容。這內容是文化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