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後,克林頓再度對普京做出了回應,認為應當“擴大兩國在武器監督和不擴散問題上相互協作,並加強兩國的經濟聯係。……俄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的分歧不應成為兩國建設性對話的障礙”。
一貫強硬的普京盡管對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不考慮俄羅斯權益的行為感到深切的不滿,但作為一個務實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與其盲目出擊,不如韜光養晦。
俄羅斯畢竟剛剛結束了第二次車臣戰爭,經濟需要恢複,不能拖向新的戰爭。再者,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和軍事力量再度呈現出巔峰局麵,普京這隻勇猛善戰的北極熊,無論如何也要暫封鐵掌,以微笑和從容來應對白頭鷹那對尖銳的雙爪。
普京表示:“俄羅斯仍然把美國看作自己今後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將會繼續致力於改善和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同時,俄羅斯國內的相關報紙撰文也正式提出:“俄羅斯願意敞開大門,同美國進行密切充分的協作。這種協作不止一次使兩國在最尖銳的問題上找到了相互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俄美今後的任務是進一步深化裁軍進程和擴大雙邊經貿聯係。”
隨後,普京在擔任俄羅斯代總統期間,先後訪問了歐洲的多個國家,在兩個月的時間裏,歐洲委員會的議會領袖約翰斯頓、意大利的外交長官迪尼、法國的外交長官韋德裏納、德國的外交長官費舍爾、英國的外交大臣庫克以及荷蘭的外交大臣範阿爾岑等,先後來到莫斯科,與普京展開了會談。而外國國家元首訪問俄羅斯,第一個與普京展開會麵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首相布萊爾。
這些歐洲國家頻頻展開與俄羅斯的外交,其用意無非是在普京時代看到了俄羅斯發展的希望,同時做好了與俄羅斯深化交流的準備。而對於俄羅斯和普京來說,也希望借此機會獲得西方國家的好感和支持,以便在與美國的博弈中,避免“兩線作戰”的境地。
同時,在外交活動中,普京對主次安排也顯得有板有眼,他對布萊爾的來訪表現出的熱情態度,遠遠高於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荷蘭。
2000年3月10日晚間,布萊爾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一同來到聖彼得堡,普京便在次日陪同首相夫婦開始了一天的參觀訪問,並陪同其在晚上欣賞了俄羅斯的民族歌劇。布萊爾的此番訪問,在當時居然成為其他西方領導人與俄羅斯展開高層交往的先例和典範。
普京此舉並非僅僅出於布萊爾是英國首相的原因,更重要的在於,在車臣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俄羅斯較少受到英國的譴責,而當時英國也麵臨著北愛爾蘭的分裂問題,兩國在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的問題上存在著共同的使命。
而德國總理施羅德對俄羅斯的友好態度稍顯不足,以至於阻礙了倫敦俱樂部對俄羅斯債務的重組;法國總統希拉克作為領導人隊伍中的勳舊派,與葉利欽的關係很近,但對於特工出身的普京出任總統,他並不看好。
可見,普京在外交中的去粗取精,體現出了他的深謀遠慮。
普京在北約的軍事行動告一段落後,他在科索沃維和與波黑維和行動問題上朝美國拋出了橄欖枝,首次打出了為了國際治安而合作的牌,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也表示北約應該與俄羅斯謀和修好,畢竟俄羅斯是一個充滿競爭力量的軍事大國。
普京在接待布萊爾夫婦的同時,更是驚世駭俗地表示俄羅斯有可能會加入北約,這再度引發了國際政治領域的強烈反響。在普京的這一建議態度中,除了少數左翼黨派的反對,國家杜馬中的主要政治派係對此都表示歡迎和支持。
在科索沃戰爭結束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當全世界人民都在為美俄矛盾再度升級的可能性表示擔憂的時候,普京以一個戰略家的高端姿態,將這次矛盾輕描淡寫地“化解”了,同時展開對歐洲的一係列外交活動,讓俄羅斯的“雙頭鷹”戰略踐行得更加穩健和靈活。
與此同時,秉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理念,普京將亞洲戰略的橄欖枝遞給了同樣在科索沃戰爭中主權受到嚴重侵害的中國。中俄之間的友好外交和戰略聯盟初具規模,在普京與中方領導人的互相會意之下,中俄戰略合作默默深化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