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術型態的視野被劃為八個方麵,涉及到原論、抒情傳統的淵源中中國傳統思想的身體觀和氣論、互應論、“個體自覺”、漢魏抒情詩中的“感物”和“推移”觀等等。後者評論張伯偉主編《中華大典》之《文學理論分典》,認為這是近十年來中國文學理論學科發展的一件大事,標誌著當代對中國文論資源的了解深入到一個新的層次,具有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大典體製的中國特色,不僅體現在對於中國文體的重視,而且體現在典型的中國式的思維,即采用了體用不二,經緯交織的理論結構。文章在不長的篇幅中,用較多的文字對中國文論“失語症”說做了回應。
“失語症”說突出了今天的中國文論麵對西方強勢話語時的無力,但是,是不是中國文論在遭遇西方文論時就“失語”呢?本輯有三篇文章,討論西方學者的中國文論研究成果,間接地回答了這一疑問。徐誌嘯《論古詩闡釋與語際批評家——劉若愚中國文學批評論之二》,評論美國學者劉若愚的中國文學批評論,認為繼《中國的文學理論》之後,劉氏撰寫了多部文學批評著作,其中《中國古詩評析》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古詩闡釋的理念和對語際批評家身份職責的認識,這是他運用西方理論評析中國古詩和古代文學理論的又一成果,值得引起中國文學批評人士的重視。上一輯我們刊發了加拿大學者戴為群撰寫,香港城市大學張萬民、劉佼譯《論“興”:一個形式角度的新解釋》一文,采用西方理論,研究中國“興”範疇。本輯接著刊發張萬民、湯曉沙譯,美國學者顧明棟撰《賦比興:詩歌創作的元理論》一文,針對戴為群的觀點及分析,提出不少不同看法,認為:古今中外多數學者將賦、比、興看作三種彼此分離、具有等級層次的表現手法,其實賦、比、興並不是三種迥然不同的表達形式,而是詩歌創作整體過程中密不可分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三個概念應該被當作三位一體(trinity)的組合。
文章指出:中國古人雖然沒有建立一套係統的表意理論,但賦、比、興三位一體的概念構思體現了他們對表意過程的直觀理解,不僅涉及詩歌創作,也涉及語言及思維本身。雖然缺乏係統性,但卻構成了詩歌創作的元理論,賦、比、興就是詩歌創造過程中相互交織、相互重迭、而且不斷深化的三個階段。文章還引用了西方一些理論,及西方學者對賦、比、興的闡釋,讓我們了解到“興”在西方學界的研究現狀。任先大《歐美〈滄浪詩話〉研究的百年回顧與思考》,著眼於西方研究《滄浪詩話》的百年曆史。文章指出:百年來歐美漢學界的《滄浪詩話》研究在整體上凸顯出如下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特別注重中國文論背景下的影響研究,包括嚴羽詩論所受前代文論的影響及其對後代詩論的深度影響;二是以西釋中和中西對話,即從西方文論的視點和角度出發,運用西方文學理論的話語係統對之進行闡釋,並將嚴羽詩論當作“他者”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對話;三是注重吸納20世紀以來郭紹虞等中國“嚴學”家的研究成果。
這個學術型態的視野被劃為八個方麵,涉及到原論、抒情傳統的淵源中中國傳統思想的身體觀和氣論、互應論、“個體自覺”、漢魏抒情詩中的“感物”和“推移”觀等等。後者評論張伯偉主編《中華大典》之《文學理論分典》,認為這是近十年來中國文學理論學科發展的一件大事,標誌著當代對中國文論資源的了解深入到一個新的層次,具有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大典體製的中國特色,不僅體現在對於中國文體的重視,而且體現在典型的中國式的思維,即采用了體用不二,經緯交織的理論結構。文章在不長的篇幅中,用較多的文字對中國文論“失語症”說做了回應。
“失語症”說突出了今天的中國文論麵對西方強勢話語時的無力,但是,是不是中國文論在遭遇西方文論時就“失語”呢?本輯有三篇文章,討論西方學者的中國文論研究成果,間接地回答了這一疑問。徐誌嘯《論古詩闡釋與語際批評家——劉若愚中國文學批評論之二》,評論美國學者劉若愚的中國文學批評論,認為繼《中國的文學理論》之後,劉氏撰寫了多部文學批評著作,其中《中國古詩評析》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古詩闡釋的理念和對語際批評家身份職責的認識,這是他運用西方理論評析中國古詩和古代文學理論的又一成果,值得引起中國文學批評人士的重視。上一輯我們刊發了加拿大學者戴為群撰寫,香港城市大學張萬民、劉佼譯《論“興”:一個形式角度的新解釋》一文,采用西方理論,研究中國“興”範疇。本輯接著刊發張萬民、湯曉沙譯,美國學者顧明棟撰《賦比興:詩歌創作的元理論》一文,針對戴為群的觀點及分析,提出不少不同看法,認為:古今中外多數學者將賦、比、興看作三種彼此分離、具有等級層次的表現手法,其實賦、比、興並不是三種迥然不同的表達形式,而是詩歌創作整體過程中密不可分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三個概念應該被當作三位一體(trinity)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