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癌症(1 / 3)

(6)浸潤與轉移症狀:腫瘤沿組織間隙、神經纖維間隙或毛細淋巴管、血管擴展,可出現區域淋巴結增大、局部靜脈曲張、肢體水腫。骨轉移可有疼痛或觸及硬結,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

2.全身表現 早期不明顯,或僅有非特異性全身表現,如貧血、低熱、消瘦、乏力等。癌症晚期患者出現全身衰竭的表現,不同部位的癌症患者惡病質出現的遲早不一,消化道者可較早。

3.軀體功能障礙

(1)癌症本身可引起功能障礙:

1)原發性損傷:如骨關節腫瘤破壞骨關節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

2)繼發性損傷:如癌症對體質的消耗引起營養不良、貧血;長期臥床缺乏活動引起肌力減退、肌肉萎縮、關節纖維性攣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

(2)癌症治療所致的功能障礙:

1)手術損傷:如喉癌全喉切除術後喪失發聲、言語交流能力;乳腺癌根治術後肩關節活動障礙與上肢淋巴性水腫;肺癌肺葉切除術後肺呼吸功能降低。

2)放射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鼻咽癌放療後腮腺唾液分泌減少、顳頜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3)化學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多發性神經病變。

【康複評定】

(一) 疼痛評估

疼痛難於定性定量,但需設法將其量化,以進行客觀判斷與對比。常用的評定方法有目測類比評分法、疼痛問卷以及根據應用鎮痛藥的情況將癌症疼痛分級等方法。

1.視覺模擬法在紙或尺上劃10bsp;長的直線,按毫米劃分,直線左端表示無痛,右端表示劇痛。讓患者在線上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劃一交叉線,評估者根據患者劃“×”的位置來估計患者疼痛的程度。

2.數字分級法(NRS) 該法在國際上較為通用。方法是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讓患者自己在標有0~10的標記直線上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

3.癌痛分級法根據患者應用鎮痛藥的情況將癌症疼痛分為5級。

癌痛評定標準

0級不痛;

1級需非麻醉性鎮痛藥;

2級需口服麻醉刑;

3級需口服與(或)肌內注射麻醉劑;

4級需靜脈窪射麻醉劑。

(二) 軀體功能評估

各係統、各器官癌症所導致的功能障礙的評估依其所屬的係統、器官而定。例如,骨肉瘤導致骨關節破壞和疼痛,使患者的行走或肢體活動顯著受限;脊髓腫瘤導致下肢癱瘓等。癌症患者軀體功能評定的原則和方法與各器官一般功能評定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言語功能、吞咽功能評定;心肺功能評定;手術患者患側肢體肌力、肌張力及關節活動度評定;坐姿步態評定等。

(三) 心理社會評估

評估患者對患病的反應,采取的態度和認識程度,還應評估家庭對患者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康複治療等的經濟承受能力;家屬對本病及其治療方法、預後、康複治療的認知程度及心理承受力以及家屬與患者的關係和態度。

(6)浸潤與轉移症狀:腫瘤沿組織間隙、神經纖維間隙或毛細淋巴管、血管擴展,可出現區域淋巴結增大、局部靜脈曲張、肢體水腫。骨轉移可有疼痛或觸及硬結,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

2.全身表現 早期不明顯,或僅有非特異性全身表現,如貧血、低熱、消瘦、乏力等。癌症晚期患者出現全身衰竭的表現,不同部位的癌症患者惡病質出現的遲早不一,消化道者可較早。

3.軀體功能障礙

(1)癌症本身可引起功能障礙:

1)原發性損傷:如骨關節腫瘤破壞骨關節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

2)繼發性損傷:如癌症對體質的消耗引起營養不良、貧血;長期臥床缺乏活動引起肌力減退、肌肉萎縮、關節纖維性攣縮、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

(2)癌症治療所致的功能障礙:

1)手術損傷:如喉癌全喉切除術後喪失發聲、言語交流能力;乳腺癌根治術後肩關節活動障礙與上肢淋巴性水腫;肺癌肺葉切除術後肺呼吸功能降低。

2)放射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鼻咽癌放療後腮腺唾液分泌減少、顳頜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3)化學治療損傷:如骨髓造血功能抑製、多發性神經病變。

【康複評定】

(一) 疼痛評估

疼痛難於定性定量,但需設法將其量化,以進行客觀判斷與對比。常用的評定方法有目測類比評分法、疼痛問卷以及根據應用鎮痛藥的情況將癌症疼痛分級等方法。

1.視覺模擬法在紙或尺上劃10bsp;長的直線,按毫米劃分,直線左端表示無痛,右端表示劇痛。讓患者在線上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劃一交叉線,評估者根據患者劃“×”的位置來估計患者疼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