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從口耳相傳到形諸筆墨,始於《詩經》,其中《玄鳥》和《生民》兩篇敘寫契和後稷誕生的神異,成為契和後稷誕生神話最早的文學紀錄。屈原是神話集大成者,其《天文》從天地開辟到夏、商、周的人事興亡,無所不包,第一次把分散的古老神話傳說係統化、完整化,把各地的神話素材編入其作品之中,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天問》雲雲,據舊說以難新說也。”(《天問疏證》)其實,《九歌》、《離騷》、《九章》、《招魂》等作品出現的神話都是“難新說”的“舊說”。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神話“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的原因。當然,屈原在書寫這些神話的過程之中,也絕不是純客觀的記敘,據王逸《楚辭章句》說,原始的《九歌》相當簡陋鄙野,“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除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屈原“更定其詞,去其泰甚”(朱熹《楚辭集注》卷七),將神祇人格化。如《山鬼》本是傳說中的“山魃”,人麵猴身,乃一足之夔變化而成,屈原卻把它描繪成一個美麗多情的山神,賦予了隻有文人才具有的雅化美質。加上中國古來就有重史的傳統,殷周兩代,王室已有專職記史的史官,降至春秋戰國,諸侯國都相繼設立此職,為美化和樹立其祖先的權勢和威望,往往將神話曆史化。孔子言必稱堯舜,曲解神話以為己用。如把《屍子》“黃帝四麵”的描述解釋成黃帝派遣四人分治四方。從某種程度上說,不管是詩人還是史官,他們的作為都限製或削弱了神話的流傳,即使他們借詩的形式把口耳相傳的神話傳承下來,也與原生態神話相去甚遠。所以,魯迅說,神話“亦因之(詩歌)而改變、而銷歇也”。
對中國神話的起源、演變以及在中國文學中的運用等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以期有助於對神話特點的了解。
第二,對《史略》中論述問題時某些語焉不詳之處,我們根據目前的學術發展盡量予以清楚的說明。學術研究,重在觀點明確,切忌含糊其辭,有時即使不能對所論述的問題有肯定的回答,似乎也應該把疑惑之處揭示出來。《史略》中確有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這極容易給讀者造成誤解。如在論述《西遊補》裏孫悟空“行者情”時,魯迅隻說:“其雲鯖魚精,雲青青世界,雲小月王者,即皆謂情矣。”(《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48頁)情,有不同層次的。這樣泛泛而談,極容易給人以男女之情的錯覺。其實,此處的“情”,是極富哲理的,是看破世情之後的頓悟。對此,著名的文史專家蘇興先生有詳細的論述。因此,我們就以蘇先生的文章片段作為“魯史”的有益補充,以求盡量把問題說清楚、講明白,不誤導讀者。
中國神話從口耳相傳到形諸筆墨,始於《詩經》,其中《玄鳥》和《生民》兩篇敘寫契和後稷誕生的神異,成為契和後稷誕生神話最早的文學紀錄。屈原是神話集大成者,其《天文》從天地開辟到夏、商、周的人事興亡,無所不包,第一次把分散的古老神話傳說係統化、完整化,把各地的神話素材編入其作品之中,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天問》雲雲,據舊說以難新說也。”(《天問疏證》)其實,《九歌》、《離騷》、《九章》、《招魂》等作品出現的神話都是“難新說”的“舊說”。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神話“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的原因。當然,屈原在書寫這些神話的過程之中,也絕不是純客觀的記敘,據王逸《楚辭章句》說,原始的《九歌》相當簡陋鄙野,“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除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屈原“更定其詞,去其泰甚”(朱熹《楚辭集注》卷七),將神祇人格化。如《山鬼》本是傳說中的“山魃”,人麵猴身,乃一足之夔變化而成,屈原卻把它描繪成一個美麗多情的山神,賦予了隻有文人才具有的雅化美質。加上中國古來就有重史的傳統,殷周兩代,王室已有專職記史的史官,降至春秋戰國,諸侯國都相繼設立此職,為美化和樹立其祖先的權勢和威望,往往將神話曆史化。孔子言必稱堯舜,曲解神話以為己用。如把《屍子》“黃帝四麵”的描述解釋成黃帝派遣四人分治四方。從某種程度上說,不管是詩人還是史官,他們的作為都限製或削弱了神話的流傳,即使他們借詩的形式把口耳相傳的神話傳承下來,也與原生態神話相去甚遠。所以,魯迅說,神話“亦因之(詩歌)而改變、而銷歇也”。
對中國神話的起源、演變以及在中國文學中的運用等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以期有助於對神話特點的了解。
第二,對《史略》中論述問題時某些語焉不詳之處,我們根據目前的學術發展盡量予以清楚的說明。學術研究,重在觀點明確,切忌含糊其辭,有時即使不能對所論述的問題有肯定的回答,似乎也應該把疑惑之處揭示出來。《史略》中確有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這極容易給讀者造成誤解。如在論述《西遊補》裏孫悟空“行者情”時,魯迅隻說:“其雲鯖魚精,雲青青世界,雲小月王者,即皆謂情矣。”(《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48頁)情,有不同層次的。這樣泛泛而談,極容易給人以男女之情的錯覺。其實,此處的“情”,是極富哲理的,是看破世情之後的頓悟。對此,著名的文史專家蘇興先生有詳細的論述。因此,我們就以蘇先生的文章片段作為“魯史”的有益補充,以求盡量把問題說清楚、講明白,不誤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