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悠久曆史的中華武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流派,每一種拳種流派,大體都包括拳械技術、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鬥技術以及相應的基本功,都始終圍繞著技擊特點不斷地革新和創造。凡有成就的武術家或影響深遠的諸家流派,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善於廣擷博采,熔鑄各家練法而獨辟蹊徑,自成風格,自創新的技術流派。所謂武術流派,是指由於不同的技術特點和風格而形成的武術派別。流派組成了不同的門類,流派延續了古老的技藝,使武術幾千年來得以生生不息。從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武術流派與現代武術各種運動形式實質上是對博大武術的不同分類方法。
每一種拳術的背後有多少人為此皓首窮經,隨著一種新拳的產生伴隨有多少舊拳在謝幕,每一次全新拳術理論的提出更意味著舊有的拳術理論被淘汰。傳統武術正是在不斷地吐故納新之後,才在晚清走上了它輝煌的頂點。在清代晚期,出現了以哲理闡發拳理的拳術和拳派,如以太極學說立論的太極拳,以八卦學說立論的八卦掌,以五行學說立論的形意拳,這種新拳派的創立是傳統武術與傳統哲學、傳統導引養身術、傳統醫學交融而成的。在拳技方麵,各拳種進一步注重鍛煉效果,強調練功、煉氣。如薑容樵將其師張占魁自編且常年堅持鍛煉的成套氣功簡化為十二式,作為形意拳的基本鍛煉手段;王薌齋以形意拳為基礎,創編了以養身樁和技擊樁為根本的意拳。另外,融會多家技法,自成一體的拳派,仍有出現,如,以武式太極拳為基礎,融入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而形成的孫氏太極拳;馬鳳圖以河北翻子拳為基礎,融入劈掛、八極和螳螂等招式,而總貫以通背的通透勁,製成了後世廣為流傳的通背翻子拳。這種拳技的發展,反映了武術力求適應近代社會多方麵需要的演進和創新。馬良所創造的新武術,大量地融進了西方競技體育的思想、理念和模式。這種“新武術”現象成為當時社會文化和學校教育的亮點,從中我們也觀察到,武術自近代起發生了質的變化,“中西融合”是近代武術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