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強調道:“林,信!”
“我會經常寫信的。大寶和小寶也要經常給我寫信。”餘柏林道。
大寶和小寶一起跟小雞啄米一般點頭:“寫信!”
兩個小孩終於被安撫好,三人靠在一起睡了個好覺。
在餘柏林收拾東西,交接工作,準備去北疆的前一段日子,大寶和小寶一直住在他家裏,片刻不離。大寶還跟著餘柏林學習這些雜事。
無論是清點行禮,還是交接工作,大寶都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皇帝陛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大寶和小寶的行為表示了支持。本來要給大寶小寶上課的人,都被他攔了回去。隻說餘柏林是詹事府教喻,要在臨走之前,多教太子和二皇子殿下一些東西,其他課程就暫且推後了。
雖然反對的聲音挺多,但都被皇帝陛下和陳老爺子攔下了。
比起跟著那些人學四書五經,陳老爺子更樂意讓太子跟在餘柏林身邊,學那些所謂“雜事”。
陳老爺子在聽完那些人的課之後,忍不住搖腦袋。
所以陛下和太子殿下都更喜歡餘長青的課,那是理所當然的。太子的未來是成為一個明事理的皇帝,而不是一個知識多麼淵博的大儒。太子根本不需要學怎麼做學問,也不需要寫出多麼優美的文章,他要學的,是識人用人,是如何治理社稷江山。
對於那些大儒而言,不屑一顧的俗務,才是太子最應該學習的。
但現在他們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也或許太子太小了,所以都認為先該用聖賢書熏陶一下吧。
隻是他當年講讀東宮的時候,也會從聖賢書中挑選君王用得到的道理,單獨拎出來講,穆宗和當今聖上也是小小年紀就行事很有分寸。
這一代東宮講讀,除了餘柏林這個教喻之外,其餘還真讓他看不上眼。
大概每一代之間,還是有斷層吧。
待餘柏林走之後,他隻得勞煩自己這把老骨頭,去給太子和二皇子講課了,或許再拉上以前的老夥計?大家都老了,精力都不濟了,但在年輕人撐不起來的時候,也隻能他們這些老家夥上去硬挺著了。
陳曦背著手,搖了搖腦袋,就去找皇帝陛下,讓他下旨把躲懶的幾個老家夥都叫上,一起給太子講課吧。
比如趙家那個每日遛鳥釣魚的,實在是太墮落了!太師是這麼當的嗎!還國子監祭酒呢,連國子監都懶得去了!懶死你!
....................................
再長的準備,也有準備結束的一日。
餘柏林終於要走馬上任。
他身後跟著一個很壯觀的車隊,帶走了工部許多工匠和農人,去北疆發光發熱,為建設我暉朝大好邊疆做貢獻。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陛下和皇後娘娘捎給封蔚的東西。
屬於他自己的行禮,倒是很小的一部分。
曾毓本來想先一步走,後來得知居然有金刀衛一路護送餘柏林之後,便留下來蹭餘柏林的車隊。
“這除了犯了事,被金刀衛護送,估計還是頭一著。”曾毓笑道。
既然兩人共事了,曾毓也不再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套。兩人以後配合的時間很多,自然要擰成一股繩,他也順勢和餘柏林親近了不少。
其實以曾毓對餘柏林的欣賞,早就想和餘柏林深交。隻是餘柏林身世特殊,他又家世較為顯貴,在皇帝陛下未直言讓他們兩相交時,曾毓不敢擅自和餘柏林深交。
結交流落在民間的皇子,若一不小心,皇帝陛下猜忌心重了一點,可會釀成禍事。
不過現在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和餘柏林交好了。
兩人一路上吟詩作對猜謎,討論詩書,論詩作畫,頗有些怡然自得的意味。那長途跋涉的辛苦似乎都減輕了不少。
“若是鍾靈樂意,下次可以奏請陛下再讓金刀衛多送送,想必陛下不是那麼小氣的人。”餘柏林懶洋洋道。
曾毓笑道:“那我可不敢。長青,你手上這幅畫就是當日德王點名讓你畫的?”
餘柏林看了看手上這幅還未完成的畫作,道:“是啊。”
“這都多少月了,怎麼還有這麼大一片空白?”曾毓好奇道,“你該不會想在路上畫完這幅畫吧?這麼敷衍,德王會滿意?”
餘柏林看了看自己專門空出來的封蔚的位置,隨手將畫卷起來,道:“那還是等到了再畫吧,我都忘記他長什麼樣了,畫不出來了。”
曾毓:“……”
突然覺得德王有點可憐。說好的兩人關係很好呢?
好吧,或許就是因為關係這麼好,才這麼隨意?以餘柏林和德王年紀,肯定是從小一起長大,兩兄弟關係估計非常親密,這種小小玩笑自然不會放在心上。
說不定,還是兩兄弟交流的一種方式。
他和他的兄長、弟弟也經常互損玩鬧,這麼大年紀也沒有改變。
“你還是爭取在見到德王之前畫出來吧,好歹交個差。”曾毓調笑道。
餘柏林攤手:“這得我想起來他長什麼樣才成。”
曾毓大笑:“等到了你就這麼跟德王說?”
餘柏林一本正經道:“這不是很好的理由嗎?”
曾毓繼續笑道:“這借口的確不錯。但若德王問為什麼不早點畫?”
餘柏林道:“畫龍點睛,那點睛都要最後才點。這幅畫的靈魂之處就是德王的肖像,自然要留到最後畫。”
曾毓道:“誰知道畫到最後,時間隔得太久,忘記德王相貌了?”
餘柏林道:“是啊,誰知道畫到最後,時間隔得太久,忘記德王相貌了。”
兩人說罷,相識大笑。
旁邊護送的、已經升任金刀衛千戶的劉溥心裏想,一定要把這話原原本本的告訴德王,好嘲笑他。
至於之後會被會被德王暴揍……哦,顯然這也是個圖一時痛快不記打的人。
兩人說笑一番之後,餘柏林還真將畫卷收起來,沒再臨時趕工。兩人都拿出畫紙,路上看著什麼景致好,便記下來,等到了驛站,就畫出來。最後零零散散,積攢了不少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