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柏林見皇帝陛下已經有所鬆動,又旁敲側擊,再次拿出一個大籌碼。
這個籌碼,就是火藥的提純方式,和新火器的設計圖。
餘柏林折騰這兩個的事,皇帝陛下早就知道了。他隻知道餘柏林讓馮努搜集海外關於火藥提純和應用的資料,然後他自己鑽研。
這些資料工部工匠也有一份,現在也在鑽研中。皇帝陛下隻當這是餘柏林的一個興趣,或者這是封蔚的一個興趣。因為封蔚顯得比餘柏林更熱衷,還弄出了什麼亂七八糟完全不能用的成品。
皇帝陛下也玩過幾次,後來實在沒這天分,又事情過多,就丟一邊去了。
沒想到餘柏林不聲不響,還真拿出成品了。
餘柏林這次拿出準備了很久的成品,也是做好了完全的準備。
馮努這次出海,從夷人手中收購到了比較完整的火藥方子和新□□火炮的製作圖。隻是那製作圖比較簡略,餘柏林看了幾眼,就把他補全了,裝作那就是原版的製作圖,然後拿出修改的圖紙。
這一批□□火炮圖紙,是餘柏林在考察了現有工藝之後,拿出的在安全性能等性價比最高的一種。隻要工藝未曾提高,這種□□火炮可以運用很長一段時間。
畢竟術業有專攻,餘柏林知道槍支火炮的設計圖,甚至知道硝石提純的土法子,但是對於其餘工藝,比如煉鋼之類,他的確不了解。
這就要靠暉朝工匠們自己琢磨了。
但現在他拿出的東西,已經讓皇帝陛下驚得打翻了茶盞。
他也知道馮努得到了新圖紙,誰知道餘柏林得了一份。誰知道這圖紙恰好解決了餘柏林心中疑問,讓更好的成品做出來了?
若是餘柏林所上書內容真的屬實,無論是硝石的提純,還是□□火炮的製作,都該提上議程。特別是邊疆,更該加班加點製作了。
這種強大的武器,封庭可不放心。這些都該是官製官用。
現在北疆官造兵器作坊已經被封蔚接手。但封蔚還要忙作戰之事,對新技術又了解不深,餘柏林似乎是唯一人選了。
封庭思來想去,終於不得不妥協,將餘柏林派出去,給封蔚作伴。
派出去之前,他還升了餘柏林的職位,餘柏林升正四品僉都禦史,出任布政使。
布政使乃一省長官,為從二品,多由禦史兼任。
餘柏林現在正式踏入高官行列,從民間的話來說,就是封疆大吏了。
餘柏林大概是暉朝曆史上最年輕的封疆大吏。但封庭指派他時,朝中沒人不滿,都一副“早知如此”的態度。
以餘柏林身份和才華,以及在皇帝陛下心中的信任程度,的確是最適合此次出任布政使的人選。
其餘禦史也隻能對這個空降的同僚心酸酸。
禦史拚的就是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印象和信任度,來搏一個外放兼任的機會。這樣再回到中央,少說都是一個侍郎。
但之前禦史們拚命作死,讓皇帝陛下印象十分差,沒被清算已經算是皇帝陛下仁慈,哪還會重用?現在不過是皇帝陛下手中沒人,餘柏林同榜進士磨礪出來的人還不多。
待餘柏林這一批同榜進士都磨礪出來之後,朝中就是這一屆同榜的天下了。
餘柏林和已經外放的四人,不過是排頭兵而已。
何況,現在朝中高官,都聽到了關於餘柏林“身世”的流言。皇帝陛下肯定也有所耳聞。既然皇帝陛下沒有製止,那麼許多人心中就把流言當事實了。
這麼重要的事,又是屯田又是新火器,皇帝陛下不派自己的兄弟去,怎麼可能?
至於為什麼皇帝陛下默認這個流言,其中緣由就不可言喻了。
在終於放下心中結締,任命餘柏林為布政使之後,封庭心中巨石終於放下,整個人輕鬆不少。
成琪芳笑話封庭,早該如此。
封庭把餘柏林叫到宮中,拿出如同一本書般厚度的“須知”讓餘柏林帶給封蔚,每天給封蔚念,絕對不能讓封蔚再熊下去。
然後封庭又把鄭牧叫來,讓鄭牧給餘柏林介紹北疆金刀衛人員配置。然後讓餘柏林給封蔚帶去令牌,讓封蔚可以任意調用金刀衛為他做事。
最後封庭又把現在北疆官吏配置在朝中關係,讓鄭牧一一說給餘柏林聽,讓餘柏林心中有數。
封庭道,若是餘柏林有足夠人手,想換下多少人就換下多少人,其生死定奪可經過金刀衛直接呈給他,不需要經過六部及內閣。
餘柏林心中一沉。他之前在朝中大開殺戒的時候很不適應。但現在,他要親自擔任劊子手了嗎?
但既然他已經出任布政使,掌一省行政,這種事必不可少。
誰來,司法權應該是由按察使負責執行。但布政使權柄十分重,按察使行使權力時都會聽布政使意見。
此次按察使也已經換人,為餘柏林曾經在內閣輪值時的同僚曾毓。曾毓也為前科狀元,如今四十來歲。和餘柏林為點頭之交,彼此之間交流過學問。
曾毓還和餘柏林有更深一層關係,曾毓妹妹,為張嶽大兒子,張珊的妻子。也就是說,曾家是餘柏林老師張嶽的親家。
有這一層關係,曾毓和餘柏林關係又親密一分。
曾毓雖然與餘柏林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十分會做人。封庭在暗示他此次一切以餘柏林為主之後,曾毓沒有絲毫心理芥蒂的就答應了,並且對餘柏林表達了自己將全力配合。
曾毓對餘柏林十分佩服。要說家世,他勝過餘柏林多矣。但餘柏林晉升速度如此快,對經手的各種俗務也得心應手,從未有過閃失,他自愧不如。
更別說他們兩都是狀元,對彼此才華也惺惺相惜。
餘柏林也很欣賞曾毓。曾毓就是傳統的那種端方君子,和別人不遠不近,從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很注重別人*,給別人留出私人空間,從不對別人生活指手畫腳,相處起來十分舒服。
兩人搭檔,再好不過。
在餘柏林和曾毓差事定下來之後,張嶽特意將兩人叫來府中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