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 / 3)

何清開始並未看過餘柏林文章,隻是他心中有人選,所以出言反對罷了。現在一聽文章,頓時也默然了。

他就算昧著良心,也很難說出自己推舉的那篇文章比這篇文章好,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

若兩篇文章一比較,就算沒有眼力,也能看出誰好誰壞。

好文章,就算念給無知婦孺聽,也是能知其美妙之處。

何清又想,洪敏之之所以近幾日對他言語多有不滿,是不是他推那人推得太用力,讓洪敏之覺得自己太過急躁?沒有一點閣老的涵養了。

若他心中沒有偏頗,見到有人讀過這兩篇文章後,不推舉餘柏林這篇,他也定會嗤笑。

何清心中歎口氣。實在是自己形勢太不好了,讓他都失了分寸了。

“此文真傳世之作。”何清道,“的確不應用資曆限製。”

洪敏之道:“此文定下,發中書謄抄,呈給陛下。”

洪敏之頓了頓,又道:“不易一字。”

.....................................

封庭本定下呈上來十篇祭天禱文,他再來挑選。

就像是殿試一般。

以封庭對餘柏林了解,餘柏林要躋身十人之中,易如反掌。待他選擇時,直接定下餘柏林就成。

因此,當他聽到呈上來的文章隻有一篇時,頗有些計劃趕不上變化的錯愕感。

一般封庭定下十篇,內閣不會擅自做決定刪減。但此次幾位內閣閣老一致認為這篇文超出其餘文章遠矣,根本不需要比,封庭就好奇了。

“既然諸位閣老如此說,那朕看看,這文是不是真如此。”封庭道。

洪敏之道:“不需拿其他人文章作比較,陛下一讀,就知道這文和其他文的差距。”

封庭心中好奇更重了。他手中文章,已經是中書謄抄之後的了,也沒有署名。但他一讀,就知道是餘柏林的文章。

封庭和封蔚兩兄弟背著餘柏林偷偷作弊,封蔚早背下了餘柏林文章首句告訴封庭,封庭一見便知。

因此當封庭讀到文章首句時,表情頗有些複雜。

每次他想幫餘柏林做個弊,餘柏林都能憑自己能力脫穎而出,完全用不著他。作為皇帝陛下,他有些小情緒。

封庭已經把餘柏林當自家人,那“賢弟”可不是叫著好聽的。作為大哥,封庭總想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餘柏林太能幹了,總是讓他後招無法發揮。

不過,見餘柏林的才華被越來越多的人看重,封庭心中還是很驕傲的。

封庭之前隻知道餘柏林文章首句,待讀完整篇文章之後,他終於明白幾位閣老感受。

這篇文已經脫離了祭天禱文的範疇,而是一篇有思想有內涵的絕世美文。

但從立意上講,這篇文就已經和其他文章不是一個層次了。

普通祭天禱文,是皇帝自陳德政,言百姓淒苦,求蒼天垂憐。此文也是這幾部分內容,卻倒了順序。

此文先是求上天垂憐,然後筆鋒一轉,引《荀子·天論》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天道的規律是持久不變的,它並不因為賢明的君主堯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殘暴的君主桀而滅亡。用讓它繁榮的方式治理它,就能得到吉祥;用導致混亂的方式對待它,就遭到凶災。

上天總是不會如人們的想象一般隻給人們好的一方麵。它總是會時不時的降下災禍,就像是大禹時候的水災一樣。

不同的是,同樣的災難,遇到聖明的君主,就會逢凶化吉;遇到昏庸的君主,就會釀成大禍。

餘柏林在文中舉例說明之後,才轉向皇帝陛下自陳德政。祭天禱文是以皇帝的口吻述說。皇帝陛下言,他將效仿先賢,親賢臣,遠小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為外物所動,勵精圖治。

君王自陳德政之後,餘柏林再寫民眾。而他筆下的民眾不是淒苦,而是勤勞。暉朝百姓勤勞勇敢,不畏艱險。就算遇到災禍,也會在皇帝陛下的帶領下,在繁榮康盛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後文章收尾,再道上天。天道無常,而人有常。皇帝貴為天子,定替天行好生之德。

這一篇祭天禱文,和以往製式文章已經全然不同。這儼然是一篇直抒胸臆,抒發個人品德,並且讚美暉朝的恢弘篇章。其行文如行雲流水,字句華美;思想更是震蕩人心。

封庭僅讀了一遍,便覺一字一句如重錘般激蕩心中,居然已經記下大半。

“難怪啊難怪。”封庭半晌,才笑著搖搖頭道,“朕讀之後,亦覺不需再多看其他了。古往今來,多少篇祭天禱文,可有一篇傳世之作?”

“終有一篇傳世。”洪敏之道。

封庭臉上得意的笑容已經掩蓋不住:“這文,是哪位大才所做?”

閣老門隻以為皇帝陛下得意乃是傳世之作為他任上所出,又是以他口吻,史書中定會有濃墨重彩一筆。他們卻不知,封庭心中大半得意,是對自家人的得意。

那種“我家賢弟就是這麼厲害,擋都擋不住”得意。

“回陛下,乃是翰林院修纂,餘柏林所做。”何清道。

封庭點點頭:“六元及第,果然不同凡響。朕將給其嘉賞,諸位意下如何?”

“陛下聖明。”眾人道。

....................................

餘柏林將文章呈上去之後,或許是很久沒有這麼絞盡腦汁寫一篇文章了,他突然覺得身體虛脫了似的,再加上暑熱,情緒更是懨懨的,提不起勁。

休沐之時,大寶小寶統統跑來,帶著苗苗上躥下跳,在餘柏林新宅子中的園林裏“探險”,也不嫌熱。

餘柏林躺在樹蔭下吊床上,吊床下放著一盆冰,行為懶散,絲毫沒有讀書人的規矩模樣。

當皇帝陛下身邊的內侍前來傳聖旨,賞下錢百貫,絹十匹,筆墨紙硯一套時,餘柏林差點從吊床上掉下去。

餘柏林本該穿戴整齊,大開中門,燃起香爐,跪迎聖旨。封蔚那個二貨,徑直把人迎了進來,拽著傳旨的人的胳膊,一路將人拉了過來,嘴裏還興奮道:“長青!你的文章選中了!皇兄來賞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