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起餘柏林是被趙信和衛玉楠帶來的,那麼很可能是這兩人親戚。餘柏林本身隻有十五歲,那張臉太過俊俏,即使他本身沉穩的氣度讓他看上去成熟一些,但少年老成也是少年。
這個年齡,很可能是童生,天才一點就是秀才。咱鬆濤書院這麼出名,京內外不知道多少人眼巴巴的想把人送進來讀書,趙信和衛玉楠讓自己家親戚小孩在這裏就讀,並且提前讓他熟悉書院,這不是理所當然嘛。
至於為什麼是衛玉楠的家的人……看投壺啊!這麼厲害,家中一定有武將吧?
大概“猜出”餘柏林的身份之後,他們對餘柏林就更熱情一些。這可能是他們小師弟呢。作為書院前輩,肯定要給小師弟一個良好的印象。
至於為什麼人所皆知餘柏林和趙信、衛玉楠交好,眼前這少年郎年歲看著和餘柏林又差不多,卻沒人猜到餘柏林身上,主要是舉止。
寒門出身的世子,氣度上可能不比世家的差,但舉止上和世家卻有很大不同。
世家畢竟從小開始學習禮儀,一言一行經過熏陶,舉手投足之間貴族的優雅即使不故意,也會很自在的帶出來。
所以那些世家的紈絝即使麵目可憎,在隱藏身份的情況下,還能騙到不諳世事的小姑娘。這層皮相讓他們即使內在空空,表麵上也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這些禮儀,說是底蘊堆出來的,不如說是金錢堆出來的。
餘柏林作為寒門出身,哪有金錢和條件去學習禮儀?一個好的禮儀老師,有時候是有錢都請不到的。
可這少年郎和趙信、衛玉楠走在一起,別說氣度,就說舉止,也絲毫不比其餘兩人遜色。三人走在一起,就算再沒眼力的人,都會認為這三人都是世族的偏偏貴公子。
那種養尊處優的貴氣可是要經過後天培養出來的。
餘柏林身上的氣度,自然也是後天培養來的。
他前世也是從小接受這些禮儀的熏陶,到快成年的時候為避難被丟進了軍隊,才斷了這層學習,在特殊部隊呆了挺長時間,因傷退伍後從商,最後隻拿幹股當上了富貴閑人,潛心接了老師的班,研究國學,成為國學大師。
既富且閑,年紀輕輕就過上了提前養老生活,這渾身富貴氣息就是這麼閑出來的。
到了這個世界之後,他住進了德王府,知道禮儀對他之後仕途的影響,便托封蔚關係,專門給他找來了宮裏的禮儀老師,刻苦訓練。再加上張嶽的言傳身教,逐漸讓餘柏林把兩個世界的禮儀混合在一起,糅雜出一種獨屬於他的舉止氣度。
總的來說,唬得住人,站出去說是傳承幾百年的世家培養出的貴公子,絕對沒人懷疑。
正是這樣,也唬住了書院的學生們,還以為餘柏林是衛玉楠家哪位小輩,要為入學做準備呢。
餘柏林向衛玉楠“挑戰”,也被稱作是一家人“內鬥”,讓這群讀書人分外興奮,還紛紛下“賭注”。
這些賭注自然都是文雅的,不可能賭文錢。賭注可能是一杯酒,可能是一首詩,可能是一幅字畫,也可能是高歌或撫琴一曲。
無論誰贏誰輸,接下來肯定會非常熱鬧。
一些剛進書院,自詡“正統”的書生很不適應這種熱鬧的氣氛。在他們看來,讀書人應該是嚴肅自持的。
就想剛才有人看到餘柏林等人衣冠不整,想要出言訓斥一樣。
不過這些人剛發牢騷,就有人駁斥。
他們現在所做的事,都是《禮記》上記載的雅事。讀書人也是人,他們為何不能開開心心,非要板著一張臉,好像別人欠了他什麼似的。
孔聖人在有朋友相聚時,也很快樂。他們一群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當然也很快樂。
那些書生心想,也是。若是親朋好友相聚,都要板著一張臉,確實非常奇怪。
大家都是年輕人,放下心中那點糾結之後,很快就融入進來。能被鬆濤書院層層篩選進入書院學習,並且經過優勝劣汰留下來的人,大多不但天賦高、夠勤奮,品行也是很端正的。
最後投壺比賽隻剩下衛玉楠和餘柏林兩人,其餘人統統“失去比賽資格”。
衛玉楠和餘柏林兩人目前都是“全壺”,不分秋色。
最後見這樣子比下去,兩人分不出勝負,周圍圍觀的學子們便提議用特殊的投壺方式來決出勝負。
即“驍箭”和“貫耳”,
“驍箭”前麵已經解釋,為將箭投入壺中之後,箭從壺中彈出回到投壺者手中,投壺者再繼續投中,稱之為“驍箭”。
前朝有一個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皇帝投壺,“輒賜金帛”。
衛玉楠和餘柏林就是比試,誰能“驍箭”次數最多,即誰的箭沒投中壺內、沒反彈回手中,就算輸了。
而“貫耳”顧名思義,則為將箭投進壺兩側的耳朵中,難度自然比投入壺中更高。
對於這種高難度的比賽,衛玉楠和餘柏林都充滿鬥誌。最終“貫耳”兩人八支箭矢全中,不分秋色;“驍箭”衛玉楠一箭六十五次反,餘柏林則超過了一百次,看樣子若不是投膩了,還能繼續下去。
衛玉楠大笑著對著餘柏林作揖認輸,喝下一滿碗的酒。
趙信見衛玉楠居然投壺輸了,十分高興,就像是自己贏了似的。他當即借來古琴,高歌一曲《狸首》。周圍學子興致也高,一些高歌附和,一些擊掌打拍子,一些琴音相和。當夜色降臨,華燈高上之時,書院裏的老師們也紛紛出來,和學生們一起熱鬧。
之後大家稍稍收拾一下,去往已經沒有閑雜人等的魁星樓,開始拜魁星。
餘柏林等人白天已經拜祭過一次,這次自然隻能在一旁旁觀。待大家拜祭結束之後,他們相約去街上看花燈。
七月七和正月十五一樣,夜晚街上都會開宵禁,掛上花燈,一路上小販叫賣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
這時,連規矩最嚴苛的人家,也會允許未婚女子們帶上紗帽,在下人的簇擁下,去賞花燈猜燈謎,逛街買東西。
這個夜晚,也是許多男男女女難得一次可以自由“相看”的時候。許多已經訂婚的男女,正好借此機會“偶遇”,培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