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一詞被引入中國同樣由來已久。1873年,德國來華傳教士花之安用中文出版了《大德國學校論略》(後重版改為《泰西學校論略》或《西國學校》),談“智學”時用到“美學”一詞。1883年日本學者中江篤介(即中江兆民)受日本教育部的委托,對法國學者維倫的“L-esthétigue”(即《美學》)進行翻譯,將譯本命名為《維氏美學》。康有為1897年編《日本書目誌》時,依日本的書目名稱列上了“美學”。王國維1902年在翻譯牧瀨五一郎《教育學教科書》和桑木嚴翼《哲學概論》時,也移用了“美學”一詞。1903年王國維在《哲學辨惑》中也說:“夫既言教育,則不得不言教育學;教育學者實不過心理學、倫理學、美學之應用。”(見王國維著,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此後,中國學術界便一直把“sthetik”這門學科稱為“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是人類對主體審美活動進行反思的必然結果。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和審美需要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審美的需要是遊戲和創造的需要,它與主體的其他精神需要相互聯係,又截然不同。審美活動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動之一,是成就人生的根本途徑。審美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是主體自身和環境多元統合作用的結果,是曆時的發展過程與共時的審美特征的綜合展現。審美活動是曆史生成和不斷發展的,而不是預成的。這是一個從實用到審美、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理到心理、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是人類精神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實踐促進了人本身的進化,為人的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人類的遊戲本能及其發展,則推動了人類在生理基礎上的審美心理活動的形成和發展。語言的產生、社會性交流的日益豐富等,則直接推動了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思維形式也從萬物有靈向詩意的思維過渡。人們在工具的使用和製造過程中體現的節奏感,以及主體對形式感的能動追求,使得主體的審美活動從偶然、自發的行為,逐步過渡到自覺的行為。審美是人生從有限向無限拓展的途徑。審美活動的過程,使人們獲得生命被激活和豁然開朗的體驗,從而超越個體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審美活動是以人與對象的審美關係為基礎,以審美意象創構為主體,以審美化育為目的的體驗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以遊戲的本能為動力,是實踐與遊戲、勞與逸、存在與超越的統一。審美活動本身是在創造中對現實的超越,對自我的超越。審美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是一種意象的創造,在創造中裝飾自己,成就自己,在創造中體現生命的價值。在審美活動中,人享受審美對象的精神價值,人是審美享受的主體,審美活動是為人自己的精神享受服務的,而審美活動本身也在成就人自己的人生。別人的人生是你審美觀照的對象,甚至你自己的人生也是你審美觀照的對象,同時審美活動也造就了人生。因此,審美活動是激活生命、豐富生命、成就生命的根本方式。審美活動是人的曆史生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作為一種精神性活動,審美活動具有創造性特征,它的主要成果就是審美對象的展現。審美對象在審美關係中得以體現。審美關係作為人與世界的關係的重要方麵,對於人在世界中的精神生存,起著重要作用,是審美活動的基礎。審美對象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采,激發了主體獨特的審美趣味。動情的愉悅、想象力在對象成為審美對象的過程中尤為關鍵,當對象成為審美對象時,它是人的精神對象和精神食糧,體現的是人的生命意識,壯美與優美剛柔相濟,自然與雕飾相得益彰,這不僅是對象的形態特點,也契合了主體的內在心理需求,符合主體的天性和內在情趣。審美活動的目的乃在於化育生命、造就人生,審美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美育的目標。美育對人的心靈的作用是一種潛在的感化,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美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造就主體的審美人生,或者說,幫助主體達到一個審美境界,審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美學”一詞被引入中國同樣由來已久。1873年,德國來華傳教士花之安用中文出版了《大德國學校論略》(後重版改為《泰西學校論略》或《西國學校》),談“智學”時用到“美學”一詞。1883年日本學者中江篤介(即中江兆民)受日本教育部的委托,對法國學者維倫的“L-esthétigue”(即《美學》)進行翻譯,將譯本命名為《維氏美學》。康有為1897年編《日本書目誌》時,依日本的書目名稱列上了“美學”。王國維1902年在翻譯牧瀨五一郎《教育學教科書》和桑木嚴翼《哲學概論》時,也移用了“美學”一詞。1903年王國維在《哲學辨惑》中也說:“夫既言教育,則不得不言教育學;教育學者實不過心理學、倫理學、美學之應用。”(見王國維著,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此後,中國學術界便一直把“sthetik”這門學科稱為“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是人類對主體審美活動進行反思的必然結果。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和審美需要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審美的需要是遊戲和創造的需要,它與主體的其他精神需要相互聯係,又截然不同。審美活動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動之一,是成就人生的根本途徑。審美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是主體自身和環境多元統合作用的結果,是曆時的發展過程與共時的審美特征的綜合展現。審美活動是曆史生成和不斷發展的,而不是預成的。這是一個從實用到審美、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理到心理、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是人類精神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實踐促進了人本身的進化,為人的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人類的遊戲本能及其發展,則推動了人類在生理基礎上的審美心理活動的形成和發展。語言的產生、社會性交流的日益豐富等,則直接推動了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思維形式也從萬物有靈向詩意的思維過渡。人們在工具的使用和製造過程中體現的節奏感,以及主體對形式感的能動追求,使得主體的審美活動從偶然、自發的行為,逐步過渡到自覺的行為。審美是人生從有限向無限拓展的途徑。審美活動的過程,使人們獲得生命被激活和豁然開朗的體驗,從而超越個體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審美活動是以人與對象的審美關係為基礎,以審美意象創構為主體,以審美化育為目的的體驗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以遊戲的本能為動力,是實踐與遊戲、勞與逸、存在與超越的統一。審美活動本身是在創造中對現實的超越,對自我的超越。審美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是一種意象的創造,在創造中裝飾自己,成就自己,在創造中體現生命的價值。在審美活動中,人享受審美對象的精神價值,人是審美享受的主體,審美活動是為人自己的精神享受服務的,而審美活動本身也在成就人自己的人生。別人的人生是你審美觀照的對象,甚至你自己的人生也是你審美觀照的對象,同時審美活動也造就了人生。因此,審美活動是激活生命、豐富生命、成就生命的根本方式。審美活動是人的曆史生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作為一種精神性活動,審美活動具有創造性特征,它的主要成果就是審美對象的展現。審美對象在審美關係中得以體現。審美關係作為人與世界的關係的重要方麵,對於人在世界中的精神生存,起著重要作用,是審美活動的基礎。審美對象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采,激發了主體獨特的審美趣味。動情的愉悅、想象力在對象成為審美對象的過程中尤為關鍵,當對象成為審美對象時,它是人的精神對象和精神食糧,體現的是人的生命意識,壯美與優美剛柔相濟,自然與雕飾相得益彰,這不僅是對象的形態特點,也契合了主體的內在心理需求,符合主體的天性和內在情趣。審美活動的目的乃在於化育生命、造就人生,審美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美育的目標。美育對人的心靈的作用是一種潛在的感化,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美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造就主體的審美人生,或者說,幫助主體達到一個審美境界,審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