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最後(1 / 2)

事實上在銀子麵前,隆裕太後的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盡管他做了親貴總動員,但親貴卻各懷心思。口號是可以喊得響徹雲霄,銀子卻不拿出來,無奈之下,隆裕太後隻得發內帑黃金八萬兩以充軍費——這一幕,像極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的募捐秀:雖然國難當頭,銀子就是不拿出來。其奈我何?

當然對袁世凱來說,能不能得到銀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宣統皇帝必須讓位。募捐不成毫無疑問讓他為自己的不抵抗政策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借口,但要說服帝國騰出位置來,皇帝體麵地引退,卻還必須另找理由。這樣的時刻,一篇影響曆史的奏文出籠了。袁世凱在這份奏文中不僅展示了他的文采,更將其袁氏邏輯學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不妨來細讀一下。

在奏文開篇,袁世凱鹹渲染形勢的嚴峻:“現北方一隅,雖能稍治安,而海軍盡叛,一旦所議不合,艦隊一進攻,已無天險可恃。常此遷延,必有全麵內潰之一日。”緊接著袁世凱指出人心亂了,隊伍不好帶了——“兵能平定者土地,不能平定者人心。人心渙散,如決江河,莫之能禦”,再隨後袁世凱認為由於西方各國的介入,目前的形勢決不能一拖再拖,否則日久生變——“況東西友邦,因此戰禍,貿易之損失已非淺鮮……若其久事爭持,則難免不無幹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

袁世凱行文至此,引君入甕的主題已呼之欲出。但為了加大打擊力,他又蕩開一筆——“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我皇太後、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嗬嗬,這都法蘭西上了。法蘭西的今天是不是大清國的明天呢?袁世凱的暗示幾乎是明示了。當然到最後,袁世凱還是不會忘記給清帝引退一個體麵理由的:“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曆代亡國可比。”

這是宣統三年年底,與袁世凱奏文同時出現的一個事實是——有四十六個軍人聯名上奏了。他們是湖廣總督段祺瑞、古北口提督薑桂題、提督張勳等。聯名上奏的內容是:立定共和政體,“以現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這樣的聯名上奏幾乎稱得上是兵諫了,正如曆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評論的那樣——“段氏通電實不啻滿清二百六十八年天下之催命符”,而此次兵諫的幕後操盤手正是袁世凱。

妥協就此達成,大清帝國的命運在這裏拐了一個彎兒。它沒有交到革命黨人手裏,而是交給了袁世凱。盡管袁世凱看上去表情悲切,痛不欲生。但是一項交易已經不容置疑地達成,盡管這個帝國當時名義上的主人溥儀還一點也不知情。現在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多年以後,溥儀是如何描述當時情形的:

事實上在銀子麵前,隆裕太後的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盡管他做了親貴總動員,但親貴卻各懷心思。口號是可以喊得響徹雲霄,銀子卻不拿出來,無奈之下,隆裕太後隻得發內帑黃金八萬兩以充軍費——這一幕,像極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的募捐秀:雖然國難當頭,銀子就是不拿出來。其奈我何?

當然對袁世凱來說,能不能得到銀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宣統皇帝必須讓位。募捐不成毫無疑問讓他為自己的不抵抗政策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借口,但要說服帝國騰出位置來,皇帝體麵地引退,卻還必須另找理由。這樣的時刻,一篇影響曆史的奏文出籠了。袁世凱在這份奏文中不僅展示了他的文采,更將其袁氏邏輯學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不妨來細讀一下。

在奏文開篇,袁世凱鹹渲染形勢的嚴峻:“現北方一隅,雖能稍治安,而海軍盡叛,一旦所議不合,艦隊一進攻,已無天險可恃。常此遷延,必有全麵內潰之一日。”緊接著袁世凱指出人心亂了,隊伍不好帶了——“兵能平定者土地,不能平定者人心。人心渙散,如決江河,莫之能禦”,再隨後袁世凱認為由於西方各國的介入,目前的形勢決不能一拖再拖,否則日久生變——“況東西友邦,因此戰禍,貿易之損失已非淺鮮……若其久事爭持,則難免不無幹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

袁世凱行文至此,引君入甕的主題已呼之欲出。但為了加大打擊力,他又蕩開一筆——“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我皇太後、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嗬嗬,這都法蘭西上了。法蘭西的今天是不是大清國的明天呢?袁世凱的暗示幾乎是明示了。當然到最後,袁世凱還是不會忘記給清帝引退一個體麵理由的:“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曆代亡國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