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1 / 3)

另外,獨立學院的生源特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自身的特點也使得目前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效果不佳。與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除了整體上學習成績略差,其他方麵的綜合素質方麵絲毫不遜色甚至更強。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加強激勵和引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外,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大多社會性較強,很多專業知識很抽象,不像理工科專業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有些空洞,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具體表現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專業課程缺乏應有的興趣,認為所學知識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難以做到“學以致用”。這或許隻是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反映。

因此,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處於高等教育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有必要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合理定位開展深入的研究,構建適合獨立學院經濟與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二)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應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多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浙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地方財力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以中小企業為主是浙江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每萬人產業活動單位在全國居於前列。中小企業升級改造,需要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眾多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是多層次引進人才,這就為我省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廣闊的空間。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及我國WTO過渡期的結束,浙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將加快,經濟體製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社會轉型將邁出實質性步伐,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提高、全麵信息化建設以及規劃中提出的實施“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工作推進工程”,強化對民營經濟的人才支撐等等發展目標,對我省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多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需求。獨立學院辦學要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必須研究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適應,結合母體學校的辦學優勢,製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合理定位,人才培養規格要主動適應地方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要,人才培養模式要符合獨立學院生源群體的特點,通過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提高專業競爭力。

另外,獨立學院的生源特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自身的特點也使得目前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效果不佳。與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除了整體上學習成績略差,其他方麵的綜合素質方麵絲毫不遜色甚至更強。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加強激勵和引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外,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大多社會性較強,很多專業知識很抽象,不像理工科專業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有些空洞,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具體表現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專業課程缺乏應有的興趣,認為所學知識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難以做到“學以致用”。這或許隻是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反映。

因此,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處於高等教育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有必要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合理定位開展深入的研究,構建適合獨立學院經濟與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二)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應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多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浙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地方財力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以中小企業為主是浙江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每萬人產業活動單位在全國居於前列。中小企業升級改造,需要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眾多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是多層次引進人才,這就為我省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廣闊的空間。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及我國WTO過渡期的結束,浙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將加快,經濟體製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社會轉型將邁出實質性步伐,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提高、全麵信息化建設以及規劃中提出的實施“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工作推進工程”,強化對民營經濟的人才支撐等等發展目標,對我省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多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需求。獨立學院辦學要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必須研究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適應,結合母體學校的辦學優勢,製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合理定位,人才培養規格要主動適應地方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要,人才培養模式要符合獨立學院生源群體的特點,通過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提高專業競爭力。

二、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界定與不同類型高校構建人才

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一)人才定位模式的內涵界定

何謂模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據此,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就是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人才培養標準樣式。關於“標準”,《現代漢語詞典》給出了兩種解釋:(1)衡量事物的準則;(2)本身合乎準則,可供同類事物比較核對的事物。人才培養模式內涵中的“標準”應理解為第二層意思。

上述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主要是從字麵上的一種理解。但這顯然還不符合專業學術概念的定義規範。“人才培養模式”一詞從產生至今,人們對它的理解經曆了一個由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逐步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和相對規範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解雖略有出入,但其涵蓋的基本內容已日趨一致。在教育部1998年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人才培養模式被描述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把人才培養模式定義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這些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風格與特征,具有明顯的計劃性和係統性”。作者認為此定義已較為準確地將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作出規範,因此本研究就傾向采用此定義。這一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養思想和理論基礎之上的,可以把人才培養模式看成是某種人才培養思想和理論的應用化、具體化、操作化;(2)人才培養模式並不是唯一的,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樣式)是相對於同一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的其他人才培養形式而言的,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就會不一樣;(3)人才培養模式是較為穩定的人才培養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這種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人們可以效仿;(4)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規範性和可操作性。